從“天”到“地”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訪江蘇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馮鵬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題:從“天”到“地”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訪江蘇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馮鵬
中新網記者 張素
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2020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上,江蘇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馮鵬參與了一場“天”“地”對話:如何將太空健康維護技術在地面和平轉化利用。
從“天”到“地”,對馮鵬來說并不陌生。
“我國科學家在2004年就在太空育種方面作出探索。”26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彼時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將靈芝菌種送上太空開展的實驗。通過微真空、宇宙射線、無感染、失重、輻射等太空環境,改變菌種基因,科學家們獲得高質量、高產量、遺傳穩定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
馮鵬所在的中科健康產業集團是由中國科學院及其科研人員控股的高新技術企業。他說,直到今日,科學家們除了不斷完善品系,提升生產及檢測技術,也基于產品與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等國開展國際合作,近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等場合也有斬獲。
如今,中國科學家更瞄準了深部,如深空、深海、深地。
隨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發射并成功返回,中國空間站建設時代已經到來。馮鵬援引電影《火星救援》的種土豆情節說,希望未來也能如影片一般,拓展對外太空的探索和利用。他亦表示,在科研成果轉化探索中,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科研課題及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國家、配合中科院的戰略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積極作用,馮鵬及其團隊也投身于此。他說,無論是數千年來先人應對瘟疫的經驗做法,還是2003年抗擊“非典”,又或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都說明有“治未病”獨特優勢、能夠“扶正固本”的中醫藥極為重要。他進一步指出,中醫藥需要通過現代化與國際接軌。具體來說是用西方循證醫學的范例和做法,使中藥產品進入國際通用的話語體系。
馮鵬持有這種看法也與其過往經歷相關,他的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專業。在他看來,傳統化學藥物研發或已遇到“天花板”,人們難以發現新的化合物或有效成分。當國外制藥企業紛紛轉向植物藥研發時,他認為“中醫藥現代化是中國制藥企業的最佳路徑”。
“在這條跑道上,我們有歷史積淀優勢,有先發優勢,有巨大的市場支持,現在更有鼓勵創新的機制?!彼H具信心,同時也注意到新興行業難免出現良莠不齊,行業發展過程也將泥沙俱下。他呼吁相關部門完善監管體系,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以“紅黑榜”等形式加強監督。
“正如中醫藥之于人體,我們也只有‘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筑牢‘免疫堤壩’,才能更加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彼f。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