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率先探路“制度型開放” 將引領中國新一輪開放
(而立浦東再出發)上海浦東率先探路“制度型開放” 將引領中國新一輪開放
中新社上海11月16日電 (記者 許婧)2020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要時點,浦東作為排頭兵和引領區,又一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在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吳柏鈞看來,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面臨著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嚴重沖擊等諸多新挑戰,無論是“四十不惑”的深圳,還是“而立之年”的浦東,都選擇“更加開放”,正是回應企業界、產業界的疑慮,向各界擺明中國將進一步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態度,更向全世界釋放共享中國大市場的積極信號。
“改革開放初期,通過改革促進開放;改革進入深水區,開始以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促進制度紅利進一步釋放。”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張兆安表示,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承擔了中國許多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如浦東開發之初不建“特區”建“新區”,可謂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大重要亮點,其中孕育而生的一大重要舉措,就是2013年9月揭牌的上海自貿試驗區。
從擴大開放角度來看,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實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由浦東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從而推動的商事制度改革,也早已覆蓋全國。
“2019年8月掛牌的臨港新片區,比原有的自貿區改革力度更大、開放程度更高。”張兆安說,浦東要以新片區為主要載體,繼續成為擴大開放的樞紐節點。
“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說,以開放促改革,改革的成就與開放密不可分。浦東開發開放后,隨著大批外資外企的進入,以及以浦東為平臺的跨國貿易興起,不僅帶動了上海發展,還帶動了長三角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高地,代表中國走到國際上參與國際競爭。
在下一輪對外開放中,浦東將走怎樣的路線?學者們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制度型開放。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提出,浦東應堅持高水平開放,引領帶動長江三角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水平邁上新臺階。作為上海自貿區的實際承載區,“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區,浦東要進一步集聚高能級的市場主體、跨區域的機構、高層次的人才、全球性的資金,深化長江三角洲地區金融改革聯動,積極推進“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投資中心建設,構建輻射國內外的全球供應鏈樞紐,高質量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從30年發展過程看,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吳柏鈞認為,浦東現有的優勢是內生性、要素型的,但相對整合要素的能力較弱;從要素流動性開放到制度性開放,勢必要利用好國際國內資源,堅持在開放環境下創新、在開放條件下發展、在開放包容的規則下開展國際合作與競爭。他特別指出,浦東要不斷推動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做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探路者”,展示中國道路和中國力量。
開放是浦東與生俱來的使命。何建華建議,浦東應從擴大對外開放向統籌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全面拓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提高對資金、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響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