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邊疆小康畫卷
新疆民豐縣古稱“尼雅”,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當地生態環境惡劣,人均耕地少,增收渠道單一,貧困發生率高,是扶貧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人行烏魯木齊中支以三個定點扶貧村為重點,堅持政策不變、力度不減,創新扶貧模式,拓展扶貧途徑,以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扶貧奇跡。
駐村工作隊在詳細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后認識到,發展的出路在產業,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為使產業扶貧質量更高、成色更優、后勁更足,駐村工作隊結合各貧困村實際,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發展好當地特色養殖業及林果業,提升脫貧質效,鞏固脫貧成果。其中,勞光村駐村工作隊集思廣益,持續優化“公司+合作社+農戶”扶貧模式,培育脫貧動能。駐村工作隊引入新疆豐旺牧業有限公司,整體承租合作社項目,發展雜交構樹、多胎羊等產業,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22萬元,82名村民實現穩定就業,人均月工資達3000元至6000元。
駐村工作隊結合尼雅黑雞回本快、收益有保障等優勢,積極爭取昆侖尼雅公司在雞苗供應、養殖指導、屠宰、包裝、冷鏈物流及兜底回購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動當地尼雅黑雞養殖逐漸向規模化、市場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針對55歲以上貧困村民勞動能力弱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立足當地得天獨厚的野生胡楊林資源,打造“林下黑雞養殖基地”,采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黑雞養殖由家庭養殖轉向集約化養殖,引導獲得小額信貸的貧困戶、有資金且自愿申請聯合發展的村民抱團發展,在降低整體養殖成本和經營風險的同時,確保參與農戶實現穩定增收。據悉,勞光村17名55歲以上貧困村民集中養殖尼雅黑雞,其他貧困戶、邊緣戶按照每周至少一天的頻率定期參加養殖工作,獲得勞動收入。
在各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致富能人,激發了其他村民奮斗拼搏的精氣神。
在阿奇瑪村,總能看到一個樸素而忙碌的身影。天剛蒙蒙亮,村民熱杰普·麥麥提就騎上電瓶車趕往蔬菜大棚,開始了一天的辛勤勞作。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熱杰普學會了林果種植和畜牧養殖技術,并由此獲得了不菲的回報。自2016年起,熱杰普種植的核桃單位產量就明顯高于全村平均水平,單株核桃收入也比其他村民高出一截。科學種植、科學管理讓熱杰普嘗到了農業科技的甜頭,進一步增強了靠技術致富的信心。今年,他經營的蔬菜大棚已實現收入近兩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通過勞動獲得的才最踏實、最牢靠,我會繼續努力,把生活過得更好。”熱杰普·麥麥提堅定地說。如今,建大棚、開夜市、發展多胎羊養殖,一系列扶貧項目的落地讓一批想干的貧困戶找到了施展的平臺,一批肯干的貧困戶實現了“收入節節高”,一批能干的扶貧帶頭人“先進帶后進”,推動扶貧產業逐步壯大,讓“靠勤勞致富”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
如今,曾經荒蕪的沙海里矗立著一座座現代化廠房、養殖大棚和圈養基地,“產業并進”已成為“沙漠綠洲”的關鍵詞。在田埂上、在拱棚里、在去工廠務工的路上,四處可見村民們奮斗的身影,村民的錢包鼓了,干勁足了,心更甜了。
這些,僅僅是人行烏魯木齊中支以駐村幫扶工作繪就邊疆小康畫卷的一景。近年來,該行擔起金融助力脫貧攻堅責任,不斷增強產業扶貧的帶貧益貧力量。今年,該行在全疆創新推出“百團服百企”行動,凝聚全疆金融系統合力,做好金融配套服務,提升產業扶貧質效。該行指導金融機構下沉服務、放權基層、提高效率,對扶貧龍頭企業提供“一對一”幫扶,優先支持帶貧益貧能力強、商業可持續性高的扶貧產業和項目,著力培育和扶持首貸企業,確保產業扶貧貸款增量擴面,受益貧困人口穩步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南疆四地州產業扶貧貸款余額達636.6億元,同比增長93.5%。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南疆四地州扶貧產業呈現蓬勃發展、轉型升級的良好局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