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被贊是今年最美紀錄片
《掬水月在手》被贊是今年最美紀錄片
上周,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葉嘉瑩先生將近百年人生歷程的詩意描繪,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片目前在網絡上的評分高達8.2分,被認為是“今年最美的紀錄片”。
本片是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終章,拍攝歷時一年,足跡遍及北京、天津、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余座城市。其間,攝制團隊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采訪了42位葉先生的好友與學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容、痖弦,漢學家宇文所安,書法家謝琰夫婦等。電影后期制作歷時兩年,最終得以跟觀眾見面。
影片不僅講述葉嘉瑩的詩詞人生,導演也竭盡全力去“打撈”詩歌的美。他以葉嘉瑩的學術研究切入,通過雅樂、吟誦、佛雕、器具、古建筑、山河湖泊等意象,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詩詞之美,令觀眾贊嘆。
陳傳興此前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首映式上曾透露,如何將人物的故事跟詩歌的意境結合起來,自己也是苦思冥想了很久,關鍵是找到詩歌、人物、電影三者之間的律動和節奏。最終,影片借助大量的空鏡頭、各種器物來展現詩歌的意境。他還找到了日本音樂大師佐藤聰明,給杜甫的《秋興八首》配樂,里面用到了笙、篳篥、古琴等樂器,中間穿插各種女高音、男中音的吟唱,甚至還有一部分西方的歌劇,“等于是把盛唐的雅樂召喚到當代的時空,讓觀眾仿佛回到盛唐年代。”
“從片頭空鏡頭,我就開始流眼淚,中間好幾次都快抽泣,哭掉三包紙巾。”網友“有舟”這樣分享自己的觀影感受。她認為,雖然導演拍攝的主題是詩與存在,但還有一條跟“詩與鄉愁”有關的主題隱匿其中,“這不光是對片中北京四合院建筑的鄉愁,還有風吹樹葉聲的鄉愁,有對唐詩宋詞黃金時代的鄉愁。”
“葉先生的一生,就是不斷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尋找離散的原鄉。而陳傳興復原了那一輩人的精彩,氣度之磅礴,步履之優雅,弱德之美,著實仰慕。”網友“赫恩曼尼”被深深折服。
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長大,在恭王府邊上的輔仁大學完成了學業上的啟蒙,并在顧隨先生的指點下大膽創作詩歌,她隨著時代的變遷,飄蕩到“小島臺灣”,后來因緣巧合,去了北美教書。“葉先生的人生軌跡就像是荷馬的《奧德賽》,最后她回到祖國大陸教書育人,她這輩子都在追尋自己的原鄉情結,生命的原鄉,精神上的原鄉,但最重要的是詩的原鄉。在我看來,她就是荷馬的女兒,杜甫的女兒,《詩經》的女兒。”導演陳傳興說。
電影中流淌著不少金句和詞匯,讓觀眾們久久回味。比如葉嘉瑩先生常引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與電影中葉嘉瑩自己的跌宕人生互相呼應;而葉嘉瑩在其研究清初詞人朱彝尊愛情詞時發明的“弱德之美”,特指一種在壓抑和逆境中的內斂、堅守和自持,“真正體現了儒家的一種風范”,讓不少觀眾產生共鳴。“她在詩詞里尋到了天地,這天地幫助她躍出私己的需求,抵達了廣博的對于生的熱愛。”一位觀眾這樣評價道。
“這部影片欣賞起來還是有一定門檻的”,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左衡這樣認為。該片上映4天,只取得了190萬元的票房,這也證明它偏離普通觀眾的欣賞口味,不過對于那些真正熱愛中國古典詩詞的觀眾來說,卻能在影片中處處體會到詩詞和人生的高度統一與交相輝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