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人民的獲得感 經濟負重更要拉緊就業馬車
一切為了人民的獲得感
經濟負重更要拉緊就業馬車
我國“最大的民生指標”——就業在今年迎來了一場小考,可是政府不必擔心,因為截至2019年年底,“十三五”的預定目標——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已經超額完成。
在過去的4年,我國每年新增就業1300萬人,這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字背后是一個大國對抗經濟下行的努力。
“就業優先”,這一在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出現的表述,已成為我國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依據。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副院長于洪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了“十三五”期間政府在就業領域的工作,感慨大國之治的不易:就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保障,二字的背后是預期、是人民的獲得感。
就業優先
“十三五”時期,就業被擺上了至關重要的位置,這在歷史上從未有過。
2017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總理說:“‘十三五’這么多規劃,為什么今天專門討論促進就業的規劃?因為對中國來說,就業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也是‘最大的民生’!”
《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以下目標: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就業質量進一步提升;創業環境顯著改善,帶動就業能力持續增強;人力資源結構不斷優化,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提高。
這在數字上則體現為:“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約1.7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55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比重達到32%……
最新數據顯示,《規劃》已經變成了現實。于洪說,這是巨大的成就。“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穩中有變,進入了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的結構性調整期,“調整期各行業領域都會面臨陣痛,就業還能達成這樣的指標殊為不易。”
尤其是2020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在持續,上半年,我國GDP同比下降1.6%,而與GDP息息相關的就業指標卻展現出了它的韌性——1-8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81萬人。
這是極不尋常的。據相關測算,目前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產生約200萬個就業崗位。2020年,兩個指標卻背離了這一規律。
“一方面是因為傳導的速度不一致,另一方面也真正體現了‘就業優先’的安排。”于洪認為,這是各地保就業、穩就業的結果,“就業政策的傳導非常直接,疫情發生后,很明顯能看到政府在就業問題上給予了各個層面的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過去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依據主要還是看經濟增長速度等,因為經濟增長速度和就業的擴大有一個系數關系。隨著我們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兩者之間的彈性系數也發生了變化。“與其間接地尋求就業目標,還不如直截了當把就業作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實施的依據。”
于洪說,經濟負重更要拉緊就業馬車,因為就業是能突出感受到的問題。“在大家都非常艱難的情況下,顯然要著力去解決這個能最明顯感知的問題,這才能保住人民的獲得感。”
這是飯碗的問題
就業關系到“飯碗”,關系到一個個家庭的生計。站在“十三五”的收官和“十四五”開局的節點上,促進就業高質量發展成了大家的共識。
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余萬人。2018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預計今后幾年還將繼續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給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挑戰。
就業的結構性壓力已經越來越明顯,如何改善就業環境、促進就業,已成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蔡昉覺得,要促進就業,“織緊社會保障網,實現社會政策托底”十分關鍵,這被他評價為“既可以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未雨綢繆之舉”。
“這個領域仍然存在諸多短板需要加快補齊,最緊迫的莫過于加大政策實施力度,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戶籍身份之間和就業性質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異。而且,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突破口提高社會政策托底水平,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蔡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