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專家學者論鄉村復興路徑:要發揮“城歸”力量
中新網太原9月23日電 題:海內外專家學者論鄉村復興路徑:要發揮“城歸”力量
作者范麗芳
“當年坐著火車進城打工,現在開著汽車回鄉創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借用“海歸”的說法,稱他們為“城歸”,這個群體正在成為鄉村復興的重要力量。
9月22日到23日,以“疫情背景下的世界鄉村命運與出路”為主題的首屆世界鄉村復興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
為何要進行鄉村復興?面對新冠疫情沖擊,如何推進世界鄉村復興?圍繞上述問題,海內外專家學者立足中國與世界視角,以世界文化多元性思維,通過會場發言、遠程視頻等方式展開討論。
鄉村是人類文明的根基所在,其魅力在于它不同于城市的原生態、自然性、農耕美;鄉村是生態文明建設資源豐富、成本最低的新源地,在中國,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根。
“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下,鄉村雖然公共醫療資源最薄弱,但感染人員最少,這喚醒了人們對鄉村生態文明的關注和向往。”楊志明還發現,疫情期間隨著2億多農民工返鄉,“城歸”創業異軍突起。
一波波曾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帶著技術、項目、資金和營銷渠道,懷著鄉村情感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和活力。
“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年輕且文化程度高,創業的銳氣難能可貴。”楊志明說,“城歸”接地氣、生命力強的特點已顯現,“希望政府給予政策支持,讓農民工企業家在鄉村復興、振興中一顯身手。”
復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當前,中國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中國被認為是世界鄉村文明發展歷史最悠久、最成熟的國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說,“鄉村復興不是簡單地對傳統農業文明的回歸,而是在中央提出的‘雙循環’戰略指導下,重構城鄉新循環的復興,重建中國鄉村與世界鄉村循環共生的復興。”
基于中國正在實施的重塑城鄉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鄉村振興戰略,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小約翰·柯布認為,世界鄉村復興的希望在中國,“鄉村生活的不利因素正在顯著減少。從前村民遙不可及的所有信息和娛樂,現在通過電子設備幾乎都可以實現。更重要的是鄉村可以成為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大城市的孤獨感得到緩解。”
如果能夠轉變過去以肉類為中心的飲食方式,支持從事勞動密集型有機農業的農民,中國必將取得長足發展。這是小約翰·柯布為中國鄉村復興提出的建議。
世界鄉村復興大會是以研究和探討世界鄉村復興、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宗旨的非官方國際性機構,由鄉村發展領域國際國內多個單位的專家發起,于2019年4月成立。
首屆世界鄉村復興大會在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山西落地,由世界鄉村復興大會組委會、山西農業大學主辦,意在借助平臺,集聚學者智慧,形成服務山西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的政策建議,為世界鄉村復興貢獻智慧、提出方案,真正實現“讓鄉村承載未來,讓世界回歸鄉村”。
會議期間,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亞洲國際有機農業聯盟主席周澤江等發表致辭、講話,中國知名“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領域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溫鐵軍,日本島根大學原副校長保母武彥等海內外專家學者發表主旨演講,與會者也圍繞“鄉村文明復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等議題展開探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