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余淼杰:新時期經濟特區應該“特”在哪?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李曉喻)26日,中國經濟特區迎來“不惑之年”。作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和“試驗田”,特區應當如何因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又該“特”在哪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應對內外挑戰,經濟特區今后應注重打造獨特競爭優勢,可考慮實施“兩步走”發展策略。
內外挑戰考驗特區
1980年中國設置經濟特區的初衷,是劃出一塊地方實施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40年來,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一直走在開放前沿。引進港澳資本、打破“鐵飯碗”等一系列創舉均從這里起步推向全國。
但40年過去,今天經濟特區發展所處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變化。
余淼杰認為,經濟特區眼下面臨兩大挑戰。從外部看,受世界經濟衰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全球多邊經濟合作日益式微,甚至某種程度上被區域經濟合作取代,中國對外經貿合作也將受到一定限制。
在此情況下,從誕生之日起就攜帶著“開放基因”,也因開放而興的經濟特區如何繼續發揮好“領頭羊”、“排頭兵”作用,與東亞和東盟國家加強合作需要有新策略。
從內部看,1980年至1992年間,中國逐漸形成了點—線—面、逐步推進、立體拓展的開放格局,其中經濟特區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但近年來,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各種新形態的經濟功能區如雨后春筍,經濟特區如何與其求同存異,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實現差異化發展也是一大挑戰。
他表示,為應對這些挑戰,今后經濟特區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繼續實施好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更大力度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切實改善營商環境,提高治理水平;在融資方面進行更深入探索,做好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
特區發展可考慮“兩步走”
在余淼杰看來,經濟特區下一步發展可以考慮“兩步走”,如2025年左右形成一批早期收獲成果,打造更高水平開放平臺,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創造力;2035年左右和上海自貿區等其他功能區形成統一制度集成,不只在貿易投資,還要在管理、規則制定、法制、稅收、風險防控等方面進行更深入拓展。
不少經濟特區已經開始行動。
眼下,圍繞要素市場化、營商環境優化等重點領域,深圳正加快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行政法規調整、先行先試政策等一批清單落地。此外,深圳還在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深入推進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積極開展國際人才管理綜合改革。
海南自貿港也開始“施工”。一系列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已經落地,包括注冊在海南自貿港實質性運營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征收所得稅;對在自貿港工作的高端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離島免稅購物額度也從此前的每人每年3萬元放寬到10萬元。
珠海日前公布《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準備充分發揮橫琴先進智能計算中心等創新平臺作用,吸引集聚一批科創項目和人才團隊。同時,珠海還將探索在貿易等領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造與國際規則高度銜接的營商環境。
余淼杰認為,新形勢下經濟特區應充分結合本地區的比較優勢,打造不同于出口加工區、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其他功能區的獨特競爭優勢。
例如,深圳創新指數已達4.1%,不僅遠超過全國2.1%的平均水平,也超過OECD國家2.6%的水平,今后應致力于打造國際創新型、智慧型大都市;珠海應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東風”,發揮地區優勢,在旅游等服務貿易方面發力;廈門應進一步發揮毗鄰臺灣的區位優勢,設計更優惠更有吸引力的引資政策,吸引臺胞投資;汕頭需更好對接港澳和東盟地區,更大力度吸引外資。
“考慮到歷經多年發展,經濟特區已有良好產業基礎和人才儲備,開放理念也深入人心,未來繼續引領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推進中國盡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值得期待。”余淼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