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愛上科學 核桃編程AI人機雙師模式受關注
中新網7月20日電 7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暨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研討會”在科學出版社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海淀區教委、科學出版社的專家與中關村一小、人大附中實驗小學、中關村中學、八一學校、呼家樓中心小學等學校的一線科學教師,以及核桃編程、聯想集團、北京衛星制造廠的企業代表參與交流討論,旨在為“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的編寫提出中肯建議,推動實現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全面提升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質。
關于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高級業務主管徐雁龍表示,“多年來,中國科學院一直在致力于科普、科學教育工作,掌握著最寶貴的科研人才、科學家、大科學裝備、科學實驗室等雄厚的科研資源,我們要把這樣的資源轉變成青少年能夠理解、能夠接觸、能夠感受的知識類的、精神類的產品,直接服務并影響青少年。”
北京海淀區教委領導高度認可了“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的價值,“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將成為提升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和平臺,可以讓更多的青少年在學生階段廣發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
圍繞如何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話題,與會專家展開了熱烈討論。北京海淀區教委領導建議:“在教材內容方面,建議從項目學習入手,基于學生的興趣、生活需求和學習需求進行挖掘與結合。”現場的一線科學教師表示:“可以將科學素養與學科進行整合,信息技術和數學其實是一樣的思維,通過數學的思維可以去理解編程軟件的方式,通過軟件編程同樣可以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樣,我們也可以把編程教育和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行一個大規模的整合性的教育。”
作為“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課題中唯一一家少兒編程教育機構,核桃編程聯合創始人兼CTO王宇航表示,“以AI、5G等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掀起變革的浪潮,人工智能技術的異軍突起為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編程能力、計算思維等都成為科技素養教育當中的重要內容。核桃編程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到本次課題當中,我們將以豐富的課程研發經驗和百萬用戶的學習反饋數據,與在座的各位專家一同為科學素養教材編寫提供有力支撐,讓人工智能和編程領域的知識內容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專業化。”
與會后,中國科學院、北京海淀區教委、科學出版社、人大附中實驗小學、八一學校、呼家樓中心小學、北京建筑大學附屬小學、紅廟小學的專家領導一行蒞臨核桃編程總部參觀調研,現場體驗了核桃編程專為4到12歲學生打造的課程,同時被核桃編程首創的AI人機雙師教學模式與劇情闖關式教學所吸引。可以看到,核桃編程項目制與劇情化的新型課程模式,可以讓青少年在編程學習的過程中兼顧興趣和效率。據了解,核桃編程學員平均在學習3小時即可獨立創作編程作品。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二年級學生、核桃編程小學員侯沐陽表示,“學習編程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改變,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更清晰,做事情更加認真和投入,也學會了堅持和耐心。爸爸媽媽說,未來的時代是人工智能的時代,非常多和我一樣的小朋友對于人工智能技術非常感興趣,希望這套教材能夠讓更多的小朋友愛上科學。”
面對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方法在不斷與時俱進。本次中國科學院推動“中小學科學素養教材”編寫,正是一次科普高端科研資源的有益嘗試。與此同時,以核桃編程、聯想集團為代表的社會化教育機構及企業的加入,將為教材編寫提供更加新穎的形式、生動有趣的內容,從而讓更多青少年熱愛科學,共同為科學素養教育的普及助力,幫助中國青少年進一步提升科技素養與創新創造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