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孔靶向測序精準“獵毒”
近日,國際期刊《微尺度》在線發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團隊有關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新冠病毒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將其選為當期封面文章。這種新型檢測方法改以往的單一“狙擊”為普遍“撒網”,大大提升了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
今年1月,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暴露出RT-qPCR檢測試劑盒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假陰性”率較高,且無法同時檢測其他秋冬季高發、癥狀與新冠肺炎相似的呼吸道病毒的問題。
為此,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李艷教授、心血管內科余鋰鐳教授和武漢大學藥學院劉天罡教授等迅速組建聯合團隊,開發了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綜合病毒靶向擴增和納米孔測序長讀長、實時數據輸出、高敏感性、高準確性的優勢,首次實現6小時~10小時內同時檢測SARS-CoV-2和其他10大類、40余種呼吸道病毒。同時,該方法可對新冠病毒基因組變異情況進行檢測,監控病毒的突變,對病毒進行分型。
李艷介紹,用RT-qPCR檢測核酸,好比用一把狙擊槍射擊樣本中的病毒核酸,有較大的概率打不中而造成假陰性率較高,而核酸檢測納米孔靶向測序則是撒網,并且同時撒十幾張網。這一方式突破了以往國內外疾病控制中心在RT-qPCR方法中推薦的少數位點,將檢測范圍擴大到9個基因、12個位點近1萬個堿基(10 kb)區域,全面覆蓋病毒基因組上主要基因區域,100%覆蓋病毒基因組上毒力相關的重要基因,大大增加了捕獲病毒核酸的概率,從而顯著提高檢測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同時,NTS所采用的目前最為快速的測序技術——納米孔測序,能在捕獲病毒核酸的同時讀出其序列,不但能檢測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還能同時檢測出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能檢測在病毒傳播期間與毒力相關的基因是否發生突變,對病毒進行分型,從而迅速為后續的流行病學分析提供信息,對臨床病人的診療提供指導。
李艷介紹,NTS檢測法從1月開始研發,2月初即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率先測試應用并迅速推廣到抗疫一線醫院,提升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精準度,為武漢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防疫策略作出了重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