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尺”養牛倌自辦養殖場助殘脫貧
【脫貧故事】貴州 “三尺”養牛倌自辦養殖場助殘脫貧
【解說】王華銀是貴州省福泉市雙龍村的一名養殖戶,身高僅一米二的他在致富路上卻迸發出強大的拼勁,從2007年開始接觸到養牛行業,王華銀一堅持便做了十多年,如今的他通過自己的養殖場,帶動著周圍的殘疾民眾發展養殖,脫貧致富。
【解說】今年,王華銀自辦的養殖場一期工程已經完工,預計存欄量將擴大到100頭左右。但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市場牛犢需求量大,價格偏高。王華銀改變了擴大養殖的計劃,把單純的養殖變為如今的“自繁自養”模式。
【同期聲】貴州省福泉市牛場鎮雙龍村養殖戶 王華銀
我自己養的母牛,自己繁殖出來,自己養成肉牛到市場銷售。就是減少了中間進牛苗的環節,也會不受到中間進牛苗的起伏波動。
【解說】王華銀的肉牛養殖經驗和技術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返鄉創業者張成紅這個月已經是第二次來到養殖場向王華銀請教養殖創業初期的相關經驗和技術。
【現場聲】我就給他建議你不要去外省買你不懂,說實話我們去都有點(搞不定)我們做了十多年了。
【同期聲】回鄉創業者 張成紅
(我)回來也是返鄉創業,但是現在我們沒有經驗,來給他有些東西給他請教一下,我們開始入這行不懂。
【解說】準確把握市場規律,如今的王華銀已經能從容面對養殖中的各種問題。回想起創業初期,王華銀也曾因為養殖技術、經驗的欠缺遇到不少困難,加上自己一米二的身高和不到七十斤的體重,更是給他的養殖創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同期聲】貴州省福泉市牛場鎮雙龍村養殖戶 王華銀
當時我肯定是不如別人,比如說放牛割草,別人一次性就可以把這一捆草拿走,我就把它分做兩部分,用時間讓自己去完成這個事情,用時間來堅持自己。
【解說】通過不斷學習,王華銀的養殖場取得一定的收益。身為殘疾人的他,決定用自己的經驗來帶動更多的殘疾人發展。
【同期聲】養殖廠員工 許榮華
走這邊來通過實踐,他這個平臺,規模也比較大,每天接觸牛各種各樣的多,以便于以后我自己創業。
【同期聲】貴州省福泉市牛場鎮雙龍村養殖戶 王華銀
通過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我已經走過的一些彎路。如果能夠進來跟我合作、入股或者是能夠幫我做事的我都會(讓)殘疾人優先,一定要去關心他們,讓他們也同樣的走出自卑的陰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