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肅南牧民對生態的理解漸多 異地借牧徒步百里亦不怨
中新網蘭州5月29日電 (記者 丁思 高瑩)“以前全家七口人擠在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破爛不堪,下雨就是災難日。”46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趙志鋒回憶起在20世紀90年代的歲月,直言當下的生活變化太大了,但致富路上仍需守“生態初心”。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甘肅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2017年底,該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019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449元,增長8.5%;建檔立卡戶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9元,增長8.7%。
西岔河村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高原農業為輔的農牧業村,是肅南縣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現有裕固、藏、漢等各族農牧民群眾154戶470人,耕地面積1942.8畝,草原面積54.5萬畝。
截至2019年底,該村牦牛飼養量2400多頭、細毛羊存欄16000多只,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6200元,其中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14612元。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超載過牧等多重原因,當地草地資源退化和荒漠化,制約該縣畜牧業發展。對此,該縣采取舍飼半舍飼養殖、草原流轉、異地借牧和壓縮牲畜規模等措施實行了嚴格的禁牧、休牧、輪牧制度,把舍飼養殖、錯季銷售、以草定畜等制度作為恢復草原生態和畜牧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有效實現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養羊是趙志鋒脫貧增收的秘訣之一,目前他共有200多只羊。在他新蓋的房子旁,搭建了一個簡易養殖房屋,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在設施里進行喂養。
“每年初冬時,我們就要走大概100多公里的路,趕著羊群去借牧。”趙志鋒說,雖然到臨近縣鄉借牧長途跋涉,但是這樣可以讓冬季牧場暫時得到休養生息,他鄉的玉米地、苜蓿地也讓羊群得到及時的營養補充,“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家園的生態環境也絕不能破壞。”
為了守護共同的家園,除了傳統養殖方式的改變,當地牧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都有了明顯改善。
走進趙志鋒的小院,院內干凈整潔,客廳內擺放著現代時尚的沙發、茶幾,右側是一件臥房,簡單而溫馨;左側架設著老式的煤爐,爐內奶茶煮得滋滋作響,濃郁香味撲鼻而來。
“村里道路也硬化了,自來水也有了,再也不用趕著騾子去1公里遠的地方去馱水了。”趙志鋒說,在生活逐步變好的同時,牧民也更加懂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10年前,不知道生態是個啥,現在越來越重視,意識越來越強了;垃圾也不再隨地丟了,生活習慣也變得健康了,用實際行動來守護草原。”
2015年至2019年,各級幫扶單位先后支持實施重點工程項目23項,落實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766萬余元,涉及院落硬化工程、牧民衛生廁所改造工程、人飲管道維修、垃圾中轉站等工程。
與此同時,當地官方不僅大力推廣養殖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還培育壯大鄉村旅游業。該村積極引進文化旅游企業參與西岔河村旅游開發,投資220萬元建成巴爾斯圣山西岔河游客接待中心,著力打造以“巴爾斯景區”為核心的特色旅游品牌,通過“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推動鄉村旅游持續升溫。
西岔河村黨支部書記安新宏看好巴爾斯雪山未來旅游發展,他說,村民們可以在家門口開起牧家樂,提供餐飲服務。如此一來,深山處的村民、牧民就可以有固定收入來源了,“但祁連山是裕固人的家園,保護永遠是第一位,只有共護家園,才會有更多人愿意來家中做客。”(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