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投入產出“大賬”
當前,湖南省已經形成了濃厚的深化醫改氛圍。省級層面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由一位副省長分管“三醫”,越來越多的市、縣政府主要負責人投入醫改的實踐中。這些實踐不僅瞄準了居民健康,同樣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關聯,更新著人們的認識和行為模式,探尋著醫改投入與產出的經濟學關系。
智慧急救建設為生命“續航”
“在省級醫院的大力支持下,醴陵市相繼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新生兒救治中心‘五大中心’,有效提升了相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場有關湖南醫改的評估會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市長董巍回顧此前遇到的一個案例,“一名叫小米的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低于1.2千克,呼吸困難、口吐泡沫,存活希望渺茫。得益于新生兒救治中心的建設,醴陵市的醫務人員成功搶救了這名患兒。”
在株洲市中心醫院院前急救中心的顯示屏前,讓人驚嘆的是,由9塊分屏集合而成的顯示屏幾乎占據一整個墻面,可實時顯示急救車的位置和車前、車中、車后影像,也可將救護車內采集的患者生命體征等相關信息實時展現,便于院內專科醫生及時掌握救護車的到達時間,提前做好準備、安排救治。
“過去,在危重病人送醫或轉院過程中,運送是最薄弱的環節,這使得一些病人失去了寶貴的治療機會。”該中心主任賓日虹說,通過安裝先進的急救調度系統及機房設備,株洲市的急救體系建設向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邁進,患者搶救的成功率大為提升,致殘率顯著下降,“以市區內的胸痛患者為例,從中心接到任務到將患者送到醫院的胸痛中心,平均搶救時間壓縮到75分鐘”。
“高效的急救體系建設體現了更多先進理念,比如將胸痛的溶栓治療前移到急救車,打造‘移動手術車’等。”株洲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張純良介紹,該市也在完善卒中地圖建設,并將之作為衛生健康領域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探索,“哪個社區的卒中高危人群較多,在地圖上一目了然,急救資源據此布局,更有針對性”。
“自2018年以來,我省與高德地圖公司合作,發布了‘湖南卒中急救地圖’,堅持為生命‘導航’。”湖南省醫改辦常務副主任、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龍開超介紹,目前,湖南省急性胸痛患者住院死亡率下降到0.9%(全國平均5%),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率提高到10.16%(全國平均4.1%)。最新《國家醫療質量安全報告》顯示,湖南省公立醫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為全國第二低。
小診室體現著大變革
由醫改所帶來的深刻思想變革,以及由此出現的行為轉變,在湖南省許多地市發生著。
在寧鄉市,當地居民對寧鄉市人民醫院的評價是規范、整潔。在這家醫院的各個科室內,電腦、綠色盆栽、筆架甚至是每一個鼠標墊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就連所有的電線都用繞線環巧妙固定。
“這個繞線法已經成為寧鄉市人民醫院對外的標識之一。”該院院長劉亮介紹,醫院自2017年4月起推行“6S精益管理”(整理、整頓、清潔、規范、素養、安全),分9批次對各科室進行標準化的打造,大到病案柜、除顫儀、心電監護儀,小到每一包棉簽、每一張紙片,都有了定點、定位、規范的放置點,整齊有序,既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保障醫療質量安全。
“管理創新也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劉亮表示,該院的庫房經過整理、整頓、清潔、規范,減少了藥品、耗材、辦公用品的損耗,累計節約了5000多萬元。
醫改跟經濟社會的發展良性互動,體現在一項項小小的改革中,也體現在一個個診室內。今年,湖南省衛生健康委提出,全面啟動基層高血壓專病門診和監測點建設,為高血壓患者提供“一個明確診斷、一張適宜處方、一些基本藥物、一項健康咨詢和跟蹤服務、一條急診救治綠色通道”等服務,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規范風險評估和患者的分級管理,引導患者合理就醫。
“高血壓專病門診”的標識在湖南省大大小小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出現。“拿藥再也不用跑到大醫院,社區醫生就能把治療安排得清清楚楚,也能聯系轉診。”在長沙市長沙縣泉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0歲的居民盛炳輝表示,除了配備專職的醫生、齊全的藥品外,“高血壓專病門診”的宣教讓他更加清楚高血壓如何管理控制。
醫改對經濟增長有顯著貢獻
“健康是幸福之基。湖南省的醫改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了定位。”龍開超表示,從2009年到2018年,湖南省強化政府對醫改的保障責任,覆蓋公立醫院改革、全民醫保體系建設、藥品供應保障等多方面,對醫改的投入總額達3279.5億元,年均增幅為21.8%。
與之對比,從2010年至2018年,湖南省GDP的年均增速為11.879%。“醫改投入增速遠遠大于GDP增速。為此,我們需要了解醫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探尋醫改投入與產出的經濟學關系,關注醫改的可持續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衛生政策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王俊表示,接受湖南醫改評價的相關課題后,課題組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等評價工具,力圖在醫改與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建立規范的經濟學評價框架。
經過前期海量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實地調研后,王俊帶領的課題組總結認為,醫改對湖南省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貢獻,衛生健康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在顯著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帶來了制度創新、管理模式創新和技術進步。
湖南省深化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省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7歲提高到2018年的76.7歲,嬰兒死亡率從2008年的8.51‰下降到2018年的3.3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008年的11.76‰下降到2018年的5.34‰,孕產婦死亡率從2008年的30.45/10萬下降到2018年的10.35/10萬,主要健康指標均高于國家平均水平。
“2019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醫改相關表述字數占總字數的百分之四點多。如果有研究能夠證實醫改對湖南省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這個比例,我們就有信心跟省長報告,醫改相關表述字數占總字數的比例也該上升。”王俊表示,研究結果還須進一步打磨,但總體而言結論十分樂觀,有助于引導政府社會治理理念的進一步轉變,回答醫改如何投入、能否可持續等問題,“顯而易見,居民越健康,能夠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就越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