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調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超九成提供中醫藥和家醫簽約服務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成效顯著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北京市統計局近期在全市選取4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1]建設試點的區級醫療機構和13個涉農區的居民進行專題調研[2],調研結果顯示:
超九成機構提供中醫藥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中醫藥服務方面,90.9%的機構可提供中醫藥服務,超六成機構可提供兩種以上中醫藥服務。84.5%的機構提供中醫藥養生保健和健康知識傳播服務;64.3%的機構對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開展中醫藥健康干預服務。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方面,93.6%的機構提供各種類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兩項及以上服務的機構占74.7%。從調研的居民情況看,家庭醫生簽約率為85.9%,未簽約的居民中9成多有簽約意向。
居民就醫滿意度較高,主要看常見病和日常開藥。調研的居民就醫總體滿意度達86.4%,其中對掛號、就醫環境、醫護人員服務態度的滿意度均超八成。近五成居民最常去區級醫院,當問及原因時,64.3%的被調查者選擇“距離較近”,“醫療設施完備”“報銷比例高”“人少不需要排隊”等也是居民考慮的重要因素。常去醫療機構主要獲得的醫療服務中,“常見病診療”和“日常開藥”均占近八成。
醫共體建設有力促進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近八成基層醫療機構認為醫共體建設促進了醫護人員技術水平提升,認為“專家進入基層,就醫更方便”“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備日趨完善”的機構均占65%以上。
醫共體一體化建設程度整體較高。調研中,65%的被訪機構認為一體化建設程度非常高或比較高,96.6%的機構實現了至少一個領域的一體化。近八成醫療機構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等分級診療一體化。
縣鄉級機構醫護人員交流與培訓漸成常態化。2023年,近三成醫療機構有“上級選派”或“下沉基層”的外來醫護人員,交流主要集中在區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從交流人數看,鄉鎮衛生院交流人員占職工人數的6.1%,高于區級醫院3.4個百分點。醫護人員培訓頻次較高,過半醫療機構近一年醫護人員參加培訓的頻次不少于每月1次。
注:
[1]縣域醫共體是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的簡稱,指以二級甲等以上縣(區)級醫療機構為龍頭、其他若干家縣(區)級醫療機構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單位的緊密型醫共體。
[2]結合調研目的及實際情況,本次調研選取石景山區、通州區、平谷區、懷柔區等4個區328家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問卷調研。其中區級醫院21家、鄉鎮衛生院90家、村衛生室217家。居民問卷涉及北京市涉農的13個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