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2個場景可“一件事一次辦”
去年12月,《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北京市營商環境進入全面整體優化升級的新階段。2017年以來,從優化營商環境1.0到6.0,北京推出1200余項舉措,特別是在“一業一證”、“一件事”、一體化綜合監管“3個一”重點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和個人辦事越來越便利。今年,“北京服務”將持續升級,推出更多含金量高的務實舉措。
開店辦證
開店一天拿證北京服務效率讓商戶驚嘆
多年在北京經商的紀玲玲,對營商環境的變化有明顯體會。說起這些年的開店經歷,她告訴記者,“2015年,我開始在北京開店創業,以前開店辦證資料審批時間較長,現在申請當天拿證,連代辦都省了,這是以前想不到的,也很令人驚嘆。”
自從開業以來,三個多月間,紀玲玲的新店客群不斷增加,商場的客流量大,店里的美甲美睫生意不斷。2023年年底,經過考察,紀玲玲發現西紅門薈聚商場客流量大,因此也產生了在這開店的念頭。紀玲玲沒想到這個想法很快就實現了,有著多年開店經驗的她,這一次又有了新體驗。
“以前,開店時辦理營業執照、消防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證件,材料審核起來比較復雜,索性就花錢找代辦公司。”九年前,紀玲玲在北京開起了第一家店,自此她先后在北京多區開設美容業、餐飲業等店鋪。
這一次,紀玲玲真正感受到“北京服務”帶來的變化。“辦證當天,上午提交了資料,下午證件就辦下來了,幾乎沒花錢。以前請代辦申請這些證件,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紀玲玲開店需要的所有證件,一個窗口可以同時辦理完,她的店鋪在當月就開起來了。
這得益于北京優化營商環境“一業一證”改革的實施。“一業一證”是北京市圍繞企業、個人實際辦事需求,將一個行業經營涉及的多項行政許可整合為一項行業綜合行政許可,推動跨部門的多個事項集成辦理,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證準營”。
截至目前,北京已經在40個行業推行“一業一證”改革,涵蓋超市、便利店、賓館、餐飲店、連鎖菜店、藥店、健身房等中小微企業較為集中、辦事頻率較高的行業。
開店辦證的速度加快,紀玲玲也加速布局自己的事業版圖。眼下,紀玲玲又開始謀劃下一個新店的開業,正忙著新店鋪的裝修,“開店手續辦理得快,開店的速度更快了。”
“一站式”服務
智慧政務地圖上線 企業、市民可辦2400多個事項
3月11日,經過一年多籌備開發的大興區“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正式上線,該平臺集合了展示、搜索和辦事等多功能,覆蓋9個區級政務服務大廳、20個街鎮大廳、22個自助小屋及18個普通自助服務站點,可辦2400多個事項。據統計數據顯示,“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上線以來,累計為企業、群眾提供服務超過3萬次。
“這個平臺不僅服務企業,同時服務市民個人,比如生育登記、婚姻登記等,市民可以在辦事前查詢相關辦事指南,平臺會根據辦事點的排隊、停車等綜合條件提供最佳辦事方案,整體提高市民辦事效率。”大興區政務服務管理局互聯網中心尤嘉表示。
與傳統地圖相比,“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融入了更多特色服務,提供智能搜索引擎,支撐從預約辦事到結果查詢的“一站式”服務。如有辦事需求的企業、市民,可進入“京通”小程序大興旗艦店或者“大興政務”微信公眾號,通過點擊“政務地圖”標識,進入“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界面,輸入事項簡稱或者地點檢索后即可展示提供該項服務的各級大廳、自助服務終端、各類服務網點位置。
按照規劃設計,“億企興”平臺將成為大興區融合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智慧平臺,后續將接入“一業一證”“一件事”等模塊,社保、民政等模塊也將更加完善,讓區內企業、個人辦事統一便捷入口,同時提供更加豐富的公共服務。
近年來,為了便捷企業、個人辦事,北京市推進“一門、一窗、一網”改革,按照“應進必進”“能進盡進”的原則,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中心“一門”集中進駐率、“一窗”綜合受理率、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比例均達100%。現在線上辦理“新生兒出生一件事”,市民可同時辦理《出生醫學證明》申領、對新出生嬰兒辦理出生登記、《社會保障卡》申領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登記4個事項。像這樣的“一件事一次辦”,截至目前,北京已經推出62個場景,切實讓企業、群眾少跑腿。
綜合監管
新技術助力 餐廳后廚實現24小時線上監管
門店和企業開起來,在日常運營中,政府如何做到監管“高效”而企業“無感”?近年來,北京市場監管部門從企業視角出發,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在依法履行政府監管職能的同時,大幅減少監管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打擾。
在紀玲玲從事的餐飲行業里,北京市場監管部門實施“陽光餐飲”工程,監管人員通過視頻實時對餐廳后廚中食物制作的全過程進行監測,不用去現場就能完成檢查。通過科技手段,每日24小時不間斷實現全覆蓋監管,及時有效發現風險隱患。
目前,北京全面啟動非現場監管,主要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篩查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科技賦能提升監管效能,已經實現行業領域全覆蓋,到2026年底實現非現場檢查量占比超過60%,到2027年底力爭實現超過80%,切實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
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企業信用賦能增效,真正做到無事不擾,針對風險低、信用好的優質企業,制定行業領域白名單,凡是納入白名單的企業,原則上不主動上門開展現場檢查。
自從“北京服務”意見發布以來,北京全面推動落實工作,圍繞“1368”框架體系,持續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今年是深入落實“北京服務”意見的一年,從過去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進一步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特別是把企業關注的人才、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和老百姓關心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服務提升作為重要任務,全面系統優化營商環境。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去年12月,《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北京市營商環境進入全面整體優化升級的新階段。2017年以來,從優化營商環境1.0到6.0,北京推出1200余項舉措,特別是在“一業一證”、“一件事”、一體化綜合監管“3個一”重點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和個人辦事越來越便利。今年,“北京服務”將持續升級,推出更多含金量高的務實舉措。
開店辦證
開店一天拿證北京服務效率讓商戶驚嘆
多年在北京經商的紀玲玲,對營商環境的變化有明顯體會。說起這些年的開店經歷,她告訴記者,“2015年,我開始在北京開店創業,以前開店辦證資料審批時間較長,現在申請當天拿證,連代辦都省了,這是以前想不到的,也很令人驚嘆。”
自從開業以來,三個多月間,紀玲玲的新店客群不斷增加,商場的客流量大,店里的美甲美睫生意不斷。2023年年底,經過考察,紀玲玲發現西紅門薈聚商場客流量大,因此也產生了在這開店的念頭。紀玲玲沒想到這個想法很快就實現了,有著多年開店經驗的她,這一次又有了新體驗。
“以前,開店時辦理營業執照、消防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證件,材料審核起來比較復雜,索性就花錢找代辦公司。”九年前,紀玲玲在北京開起了第一家店,自此她先后在北京多區開設美容業、餐飲業等店鋪。
這一次,紀玲玲真正感受到“北京服務”帶來的變化。“辦證當天,上午提交了資料,下午證件就辦下來了,幾乎沒花錢。以前請代辦申請這些證件,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紀玲玲開店需要的所有證件,一個窗口可以同時辦理完,她的店鋪在當月就開起來了。
這得益于北京優化營商環境“一業一證”改革的實施。“一業一證”是北京市圍繞企業、個人實際辦事需求,將一個行業經營涉及的多項行政許可整合為一項行業綜合行政許可,推動跨部門的多個事項集成辦理,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證準營”。
截至目前,北京已經在40個行業推行“一業一證”改革,涵蓋超市、便利店、賓館、餐飲店、連鎖菜店、藥店、健身房等中小微企業較為集中、辦事頻率較高的行業。
開店辦證的速度加快,紀玲玲也加速布局自己的事業版圖。眼下,紀玲玲又開始謀劃下一個新店的開業,正忙著新店鋪的裝修,“開店手續辦理得快,開店的速度更快了。”
“一站式”服務
智慧政務地圖上線 企業、市民可辦2400多個事項
3月11日,經過一年多籌備開發的大興區“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正式上線,該平臺集合了展示、搜索和辦事等多功能,覆蓋9個區級政務服務大廳、20個街鎮大廳、22個自助小屋及18個普通自助服務站點,可辦2400多個事項。據統計數據顯示,“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上線以來,累計為企業、群眾提供服務超過3萬次。
“這個平臺不僅服務企業,同時服務市民個人,比如生育登記、婚姻登記等,市民可以在辦事前查詢相關辦事指南,平臺會根據辦事點的排隊、停車等綜合條件提供最佳辦事方案,整體提高市民辦事效率。”大興區政務服務管理局互聯網中心尤嘉表示。
與傳統地圖相比,“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融入了更多特色服務,提供智能搜索引擎,支撐從預約辦事到結果查詢的“一站式”服務。如有辦事需求的企業、市民,可進入“京通”小程序大興旗艦店或者“大興政務”微信公眾號,通過點擊“政務地圖”標識,進入“億企興”智慧政務地圖界面,輸入事項簡稱或者地點檢索后即可展示提供該項服務的各級大廳、自助服務終端、各類服務網點位置。
按照規劃設計,“億企興”平臺將成為大興區融合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智慧平臺,后續將接入“一業一證”“一件事”等模塊,社保、民政等模塊也將更加完善,讓區內企業、個人辦事統一便捷入口,同時提供更加豐富的公共服務。
近年來,為了便捷企業、個人辦事,北京市推進“一門、一窗、一網”改革,按照“應進必進”“能進盡進”的原則,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中心“一門”集中進駐率、“一窗”綜合受理率、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比例均達100%。現在線上辦理“新生兒出生一件事”,市民可同時辦理《出生醫學證明》申領、對新出生嬰兒辦理出生登記、《社會保障卡》申領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登記4個事項。像這樣的“一件事一次辦”,截至目前,北京已經推出62個場景,切實讓企業、群眾少跑腿。
綜合監管
新技術助力 餐廳后廚實現24小時線上監管
門店和企業開起來,在日常運營中,政府如何做到監管“高效”而企業“無感”?近年來,北京市場監管部門從企業視角出發,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在依法履行政府監管職能的同時,大幅減少監管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打擾。
在紀玲玲從事的餐飲行業里,北京市場監管部門實施“陽光餐飲”工程,監管人員通過視頻實時對餐廳后廚中食物制作的全過程進行監測,不用去現場就能完成檢查。通過科技手段,每日24小時不間斷實現全覆蓋監管,及時有效發現風險隱患。
目前,北京全面啟動非現場監管,主要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篩查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科技賦能提升監管效能,已經實現行業領域全覆蓋,到2026年底實現非現場檢查量占比超過60%,到2027年底力爭實現超過80%,切實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
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企業信用賦能增效,真正做到無事不擾,針對風險低、信用好的優質企業,制定行業領域白名單,凡是納入白名單的企業,原則上不主動上門開展現場檢查。
自從“北京服務”意見發布以來,北京全面推動落實工作,圍繞“1368”框架體系,持續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今年是深入落實“北京服務”意見的一年,從過去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進一步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特別是把企業關注的人才、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和老百姓關心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服務提升作為重要任務,全面系統優化營商環境。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