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濕地生態持續向好 多地迎來大批南遷候鳥
央廣網北京11月2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隨著我國濕地生態持續向好,多地迎來大批南遷候鳥,各地利用新技術守護候鳥安全越冬。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的烏梁素海,成群結隊的南遷候鳥或翱翔于濕地上空,或漫游于水面之上。
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烏梁素海管理科科長張勇:現在正是鳥類遷徙的季節,其中在烏梁素海繁殖棲息的鳥類有20余萬只,過境鳥類有60余萬只。
烏梁素海是世界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烏梁素海水質明顯改善,成為大批候鳥“遷徙的樂園”。
巴彥淖爾市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候鳥遷徙監測調查和疫源疫病風險監測工作,在烏梁素海湖區安裝高清攝像頭,工作人員通過監控和手機可以實時監測湖區情況。
巴彥淖爾市林業和草原資源保護中心主任鄭昊倫:實時掌握候鳥遷飛動態,在候鳥集中遷徙的前、中、后期采集候鳥區域環境樣本,及時發現候鳥疫源疫病風險隱患。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和中轉站。新疆和田地區沙漠邊緣的濕地和水庫迎來大批越冬的候鳥。
觀鳥愛好者陳文杰:腳印說明雁鴨類的數量特別多。以前在和田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鶴也來了,數量最多的是綠頭鴨和灰雁,都在2000只以上。
近年來,和田地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通過防沙治沙、植樹造林、水污染物防治、恢復濕地生態等工作,讓每年來和田越冬的候鳥不斷增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說,一些往年遷徙的候鳥選擇了留駐,今年候鳥變“留鳥”的種群數量創下新紀錄。
馬鳴:新疆至少有70%是候鳥,鳥類種群數量總體呈現恢復性增長。通過采取綜合性的措施,確保候鳥能夠安全地完成遷徙。
大批候鳥近日陸續抵達越冬地,湖北武漢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目前已監測到2萬余只水鳥。
保護區管理局監測員譚文卓:種群占大部分的還是普通鸕鶿和小天鵝,都是過來越冬的。
譚文卓介紹,為了更好地照顧候鳥,保護區布置了一套智慧檢測系統。
譚文卓:聲紋采集器可以回傳野外的鳥類鳴叫聲,通過和后臺鳥類聲紋數據庫的對比去判定鳥種,現在已經識別到的鳥種有228種。
今年,武漢市在16處濕地自然保護地,安裝了微氣象、水文、鳥類聲紋和圖像識別等物聯感知設備,建成了全市域智慧濕地管理平臺。
湖北省林業局局長王昌友:下一步將持續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奮力打造全球濕地保護的荊楚樣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