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生態農場將達500家
近日,北京市生態農業技術培訓交流會在昌平區小湯山召開。記者獲悉,今年本市計劃培育建設生態農場50家,實際上有76家農業園區通過了專家組綜合評價,將于近期公示。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生態農場數量將達到500家左右。
什么是生態農場?記者隨專家來到昌平銀黃農業園一探究竟。溫暖濕潤的日光溫室里,青翠欲滴的番茄藤攀在吊線上,藤上隱約可見青澀的果實。只見成排的番茄藤被整齊地種植在長條形的槽中,壟間鋪著白色的膜布。銀黃農業園負責人秦愛騰介紹,膜布下是半土壤半基質的新栽培模式,兼具基質栽培保水保肥的優點與地栽的低成本,更加整潔的地面也更方便市民采摘。棚內嗡嗡飛舞的“采花使者”熊蜂替代了人工授粉,可以有效改善果型、提高產量、減少病蟲害。棚外也有不少生態設施。比如空地上建立生態島,種植小麥、中草藥、香料等多種作物,給野生動物提供食物與繁衍場所。
為何要大力支持農業園建設生態農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生態建設處負責人夏勝銀說,生態農場是一種保護環境、發展農業的新模式,開展生態農場建設將有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有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助推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全面引領本市綠色農業發展。
“今年全市共有82家農業園區申報市級生態農場,其中76家已通過逐級推薦申報、形式審查、材料初評、現場復核、綜合評議等程序,將于近期公示。”北京市生態農場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生態農場喚醒田野生機。在推進生態農場進一步發展的規劃中,北京市將探索構建一套生態農業發展扶持政策,把生態農場建設作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三品一標”的重要抓手。此外,對國家級、市級生態農場,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支持途徑、支持方式,并與創新團隊加強對接,將生態農場建設作為農業低碳循環發展的切入點和科研合作、成果推廣的平臺。
近日,北京市生態農業技術培訓交流會在昌平區小湯山召開。記者獲悉,今年本市計劃培育建設生態農場50家,實際上有76家農業園區通過了專家組綜合評價,將于近期公示。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生態農場數量將達到500家左右。
什么是生態農場?記者隨專家來到昌平銀黃農業園一探究竟。溫暖濕潤的日光溫室里,青翠欲滴的番茄藤攀在吊線上,藤上隱約可見青澀的果實。只見成排的番茄藤被整齊地種植在長條形的槽中,壟間鋪著白色的膜布。銀黃農業園負責人秦愛騰介紹,膜布下是半土壤半基質的新栽培模式,兼具基質栽培保水保肥的優點與地栽的低成本,更加整潔的地面也更方便市民采摘。棚內嗡嗡飛舞的“采花使者”熊蜂替代了人工授粉,可以有效改善果型、提高產量、減少病蟲害。棚外也有不少生態設施。比如空地上建立生態島,種植小麥、中草藥、香料等多種作物,給野生動物提供食物與繁衍場所。
為何要大力支持農業園建設生態農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生態建設處負責人夏勝銀說,生態農場是一種保護環境、發展農業的新模式,開展生態農場建設將有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有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助推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全面引領本市綠色農業發展。
“今年全市共有82家農業園區申報市級生態農場,其中76家已通過逐級推薦申報、形式審查、材料初評、現場復核、綜合評議等程序,將于近期公示。”北京市生態農場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生態農場喚醒田野生機。在推進生態農場進一步發展的規劃中,北京市將探索構建一套生態農業發展扶持政策,把生態農場建設作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三品一標”的重要抓手。此外,對國家級、市級生態農場,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支持途徑、支持方式,并與創新團隊加強對接,將生態農場建設作為農業低碳循環發展的切入點和科研合作、成果推廣的平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