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車、中國鋁業與投資者面對面交流 藍籌龍頭如何引領中國智造源動力?
央廣網北京9月19日消息(記者許越淋 孫斌)近日,“我是股東——走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專項活動”在上交所北方基地舉行。圍繞“價值與投資,激活中國制造源動力”這一主題,中國中車和中國鋁業兩家公司的高管與投資者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中國中車證券事務代表兼董辦主任靳勇剛表示,作為全球軌道交通領域的領軍企業,中國中車近年來在新興產業的布局進展備受矚目。靳勇剛說:“軌道交通裝備占我們銷售收入的比重,由之前的90%以上,到現在只占到40%。城軌地鐵占銷售收入比例約30%,包括以風電裝備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新材料在內的戰略性新興業務占到35%左右,形成基本的‘433’的格局。”
中鋁股份作為傳統的原材料生產企業,主要產品是原鋁。原鋁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新能源、電子電力等很多行業有著廣泛應用。
在談及技術的最新進展上,中國鋁業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葛小雷介紹:“發展5N的高精鋁,現在已經是全球產量排第一,在這方面我們要突破瓶頸環節。比如非冶金氧化鋁里面的陶瓷、耐熱高溫催化劑等,非冶金氧化鋁過去占到整個產量的10%左右,在這方面我們也要加大力度,過去這些東西都是靠進口,這是我們下一步重點布局的高新技術方向。”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資本市場的藍籌龍頭企業代表,靳勇剛表示,中國中車非常明確在“十四五”的戰略中,將數字化列為第一。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業務空間的增長。
靳勇剛介紹:“我們建設了19項重大工程,推動了重大子項目的落地。通過這些子項目和重大工程的落地,能夠帶動數字化進程。包括智能化車間、數字化生產線等,都是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產品。”
中國鋁業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葛小雷表示,中國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已經切身感受到了“數字賦能”所帶來的效益提升。
葛小雷表示:“在2015年之前,人均生產兩百噸鋁錠就很不錯了,現在我們的最高水平可以達到將近一千噸,平均達到七八百噸,就是通過智能化的發展、工藝的改進、技術的進步完成的。”
今年上半年,“中特估”企業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股價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談及未來“中特估”企業在資本市場表現時,中郵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劉義表示:“2023年央企的KPI考核調整為一利五率,表明監管對于央企經營質量和盈利質量的關注。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以央企為代表的紅利股會有更加好的表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