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態度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 關于“老有所養” 民政部發聲
央廣網北京9月14日消息(記者李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入到全面推進的新階段。今年以來,民政部推動各地加快基本養老服務制度設計。目前,多數省份已經出臺了實施方案,其余省份也在陸續發布中。一些地方還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在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項目內容和標準方面做“加法”,不斷實現突破和創新。
如何理解“新階段”?經濟之聲《財經態度》采訪了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老齡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他認為,我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入到新階段最重要的標志是建立了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接下來要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明確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權益;其次是建立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領域的重要制度,比如建立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第三是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的供給不足,缺乏規范,未來需要更多質量可靠、令人放心的養老服務產品。
何文炯表示,在養老服務制度的設計上,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公平性,要強調人人平等,特別是城鄉之間和不同人群之間的平等,基本養老服務是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必須貫徹均等化的原則;二是可持續性,建制度不是一事一時的,制度建起來以后,要保證能夠長久持續健康地運行,確保今天的老人和未來的老人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能得到相應的服務;三是效率,這關系到制度運行成本和老百姓的體驗感,需要采用有效的養老服務供給機制,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何文炯說,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中的每個項目都要有清晰的規范,明確服務對象、服務標準、資金來源、供給主體和質量保障體系,以便各地執行。在執行國家項目的基礎上,各地可以根據本地人口結構、百姓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等實際情況,在充分考慮財政能力的情況下,適當增設具有本地特色的養老服務項目,明確服務標準和供給方式,這里也要貫徹公平、可持續和效率的原則。
何文炯還表示,當前,我國的養老資源相對分散,促進資源集中最有效的辦法是補“需方”,公共財政應該投入到最困難的人群、最需要的地方。據此,要把資金用到照護服務補助制度上,用到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等方面,逐步減少對養老服務“供方”的補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