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印發
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獲悉,《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近日經市政府同意正式印發。按照《規劃》,本市將構建分區分責分類分級的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新格局,引導新建工程盡量避開高易發區。
受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斷裂構造發育、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等影響,本市地質災害隱患呈現點多、面廣、影響嚴重的特點。“十三五”期間,本市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26起,主要以山區道路沿線小型崩塌災害為主,未造成人員傷亡。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本市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為此,《規劃》圍繞保障首都城市安全、提高城市韌性的目標,突出以防為主,提出從提高地質災害隱患識別和風險調查水平、監測預警精準度、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工程治理、應急技術支撐能力和科學研究、裝備體系等方面入手,建立系統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體系。
《規劃》依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因素,將山區按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其中,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房山北部、門頭溝東部、懷柔中部、密云西北和東部、平谷東北部等地區。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地區,高易發區要充分考慮建設的限制性和適宜性,引導新建工程盡量避開;中、低易發區應繼續加強城鎮單元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工程建設和農村建房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由相應部門、屬地政府落實防治責任,加強源頭管控,防范地質災害。
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政區劃,《規劃》把地質災害易發、受威脅人口密集和重要規劃建設區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其中,西部山區房山、門頭溝以地面塌陷、泥石流為主,其次為崩塌;北部山區延慶、懷柔、密云、昌平以泥石流為主,其次為崩塌;東部地區平谷以泥石流為主,其次為崩塌,地面塌陷也有發生。
近年來,北京不斷健全市—區—鄉鎮—村—戶五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體系,千余名群測群防員基本實現了對直接威脅人員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面監控。在10個山區477處重點隱患點布設安裝監測設備1887臺(套),初步建成突發性地質災害自動化專業監測預警體系。《規劃》明確,將繼續促進專業監測預警與群測群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
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將有助于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因地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對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服務城市發展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支撐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