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智慧草莓”迎來豐收季
自動卷簾機、封閉式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信息感知系統……這里不是生產精密儀器的車間,而是種植草莓的日光溫室。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讓鄉村振興發展迎來“加速度”。
走進位于平谷區峪口鎮南營村的設施農業智慧云服務系統產業化“博士”農場,日光溫室里春意濃濃,空氣中清甜的香氣撲鼻而來。三九天的北京,這里一派生機盎然。一月正是草莓豐收的季節,南營村“博士”農場的草莓也迎來了豐收季。與其他地區的草莓種植不同,依托于中國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建設的“博士”農場,顆顆草莓都被打上了智慧的印記。
溫室大棚種植流程實現全自動
步入陽光溫室,冷彎鋼的結構和高挑的棚頂給人寬敞的空間感,巨大的蓄水罐和封閉式栽培水肥智能調控系統讓溫室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博士”農場項目負責人朱玉帛為北京青年報記者揭秘了陽光溫室里的智慧秘密。
這是一個可以“自理”的溫室大棚,日光溫室智能放風設備、溫濕度監測設備、自動卷簾機、環境參數傳感器等智能化設施將整個大棚“全副武裝”起來,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智慧大腦”軟硬件智能生產系統,讓種植更加標準化、智慧化、規模化。“它就像有了人腦,通過設置在棚內的傳感器,大棚可以自知冷暖自行調節風口;它還長了耳朵,聽到指令立即可以卷合‘被子’保溫;長了人手,水肥自動調節為作物‘補身骨’。技術人員只需要在控制面板上按下開關,所有種植流程都可以全自動處理。”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南營村的“博士”農場一期共建起了5棟日光溫室,因為有了智慧科技的助力,5棟溫室僅需3名工人進行日常園藝工作,大大節省了人力。“有了‘智慧大腦’的加持,我們的溫室不僅可以種草莓,今年還可以種西瓜、西紅柿等多種農作物。未來,不會種地的年輕人,也能靠農業致富。”
無土收獲綠色標準好草莓
走在“博士”農場的草莓種植陽光溫室中,看不到種植的泥土,這里的草莓均采用無菌基質栽培,避免了土培的病害和雜草生長的風險。在種植的全過程中,無需使用膨大劑、激素和有害農藥,果實可以達到完全的綠色標準。
“我們沒有土,避免了病害,但基質栽培的儲水能力差,就需要全程精準澆水、精確施肥。”朱玉帛介紹。陽光溫室中隨處可見藏在草莓基質栽培中的微型噴頭以及布設在地上的滴灌設備。通過中國農大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智慧云服務系統,可以精準控制草莓的生長環境和水肥的供給。蜜蜂授粉,回歸自然也是“博士”農場推出的綠色環保理念。朱玉帛介紹,相比于傳統人工授粉會影響草莓成品果品質的問題,“博士”農場草莓使用的蜜蜂自然授粉,讓果實天然成熟,品質更安全。
土地流轉為村級集體經濟“造血”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博士”農場項目能夠順利落地,得益于南營村將村民手中的土地流轉至村集體,為壯大集體經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南營村書記王新宇介紹,目前,南營村集體流轉土地420畝。2022年他們將其中37畝土地,以土地方式入股用于“博士”農場的建設。隨著“博士”農場建成并規模化運營,村集體每年能增加近30000元收入,真正讓村民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長效發展。
“‘博士’農場的創建,為南營村更好更快地融入農業中關村建設、增強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開了一個好頭。”南營村書記王新宇介紹道。
據了解,為打造高質量農業中關村,轉化農業中關村科技應用成果,探索聯農帶農、增收致富新路徑,平谷區于2022年4月創新性地啟動“博士”農場創建工作,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目前,全區14個鄉鎮已創建“博士”農場45個,占地4550畝,吸引了11位院士和175位博士來平谷當“農場主”。2022年以來,平谷區峪口鎮累計創建“博士”農場13個,已初步形成了覆蓋種質資源、農業智能裝備、土壤改良、植保等領域的“農場矩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