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宿州:“農技課堂”搬到田間地頭
央廣網宿州1月9日消息(記者徐秋韻 通訊員邵子育 關小宇)“你的杏樹嫁接口埋得太深,不利于根系的正常生長,這樣下去肯定會壞事嘞。”近日,安徽宿州埇橋區農業農村局園藝站站長、正高級農藝師李明來到桃溝鎮桃溝村鳴煌種植家庭農場,現場查看杏樹嫁接情況。看到有些樹枝嫁接方式存在問題,李明一邊著急地講解,一邊脫下棉服、卷起袖子對果樹即刻進行“手術”。
走進杏樹林,一棵棵杏樹枝干呈圓頭形,紅色杏葉中稀稀疏疏夾雜著些許綠。微風拂過,滿樹的“小扇子”擺動起來,發出“簌簌”的響聲。“天氣越來越冷,要抓緊時間進行寬畦高壟,一定能提高接穗的成活率。”李明一邊翻看土壤里的嫁接口,查看杏樹的生長狀況,一邊給農場主徐峰講解。
進行專業化生產可以提供優質農產品,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近年來,許多農場主實行家庭農場或合作社等方式。場地有了,資源有了,而技術卻成了一道難題。這時農技人員們紛紛深入田間地頭,主動聯系,為農場主送技術、解難題。每周幾次深入實地,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在關鍵環節指導農場主,已然成為農技人員的工作日常。
農技專家現場指導(央廣網發 宿州埇橋區供圖)
“我從2018年開始承包了兩百多畝杏樹,埇橋區農業農村局的專家們給予了很多技術上的幫助。”提起農技人員,農場主徐峰笑著說,“他們不僅指導我什么時候該修剪,什么時候該施肥,還給我帶來了很多新技術新思路,對我們而言,他們是專家,更是朋友。”
“原本一個農技人員幫扶三個村,為了能更好的精準幫扶,現在實行一人幫一村。通過實地查看、定期開展培訓、電話回訪等方式,結合各村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優勢牌打好,把特色路走活。”李明堅定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