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派、消費均創新高 天津濱海新區續寫東西協作“山海情”
央廣網天津11月29日消息(記者張強)2022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堅持升級加力、多層全覆蓋、有限無限相結合、有形無形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圍繞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幫扶等重點工作,以鄉村振興示范村、共建產業園區、科技創新幫扶等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天水市張家川縣等結對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打造東西部協作和支援合作“升級版”。
發揮干部人才資源優勢 以“濱城所能”解“青甘所需”
2022年,濱海新區聚焦青海、甘肅等受援地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實際,共選派142名干部人才,援派隊伍規模之大、類型之全、覆蓋范圍之廣均為歷年之最。為持續深化與結對地區多領域合作,濱海新區還增派了農業、經濟、園區、黨務等方面的實用型人才29名,進一步豐富援派專技人才的專業背景,實現了對口支援建設領域全覆蓋。
據了解,濱海新區通過發揮“組團式”教育援青優勢,集中援青教師資源,在黃南州中學和黃南州民族高級中學同時開辦六個“天津班”,真正“把團隊搬到青海”;濱海新區七家二級以上醫院還分別與黃南州人民醫院等六家當地醫院開展“組團式”及“一對一”幫扶,以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受援地醫療水平,使當地百姓不僅“病有所醫”,而且“病有良醫”。濱海新區真正以“濱城所能”解“青甘所需”,有力促進了受援地全面鄉村振興。
創新產業幫扶模式 促進協同發展
為支持受援地區唱好“特色戲”、打好“生態牌”,濱海新區開創了援受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局面。2022年,天津科技大學優秀農業科技特派員與黃南州河南縣托葉瑪鄉開展“青藏高原特色工坊啤酒研制與示范”成果推廣合作,利用礦泉水、青稞、黑青稞、沙棘膏、牦牛奶、黃果梨等高原特色資源,開發高原特色工坊啤酒產品并實現產業化。
目前,具有濱海新區幫扶特色的“企業+大學+合作社+農戶”幫扶模式正逐步形成,在產業幫扶、科技促進、消費幫扶多重作用疊加下,集種植、采收、儲存、運輸、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綠色種植產業鏈條也正逐漸建立并成熟,相關產品引入天津并銷往全國,受援地農民增收致富形成良性循環。
打通科技幫扶“最后一公里” 賦能受援地“造血式”發展
近年來,濱海新區科技局每年在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和天水市張家川縣安排100萬元左右的科技項目專項資金,形成“科技資金池”,支持2-3個示范項目立項,同時建立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注重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成效,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在該體系引領下,來自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市農科院的多位農技專家和科技特派員與協作地區10余個科技類鄉村振興項目開展合作,目前已實現“牦牛乳雙蛋白食品營養干預”等4個項目在甘肅省合作市科技立項,爭取到東西部協作資金140萬元;“花牛蘋果繁育”等3個項目在甘肅省張家川縣立項,爭取到東西部協作資金105萬元。
此外,濱海新區還通過“津科助農”云課堂將“名師”“名匠”帶到受援地。雙方運用現代網絡通信手段不限地點、不限時間的“面對面”交流,真正解決了科技幫扶“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濱海新區組織的多場東西部協作支援科技項目研討會,也瞄準了西部特色產業,真正通過科技作用建立起東西結對的機制,激發了強大發展動能。
勞務、消費齊發力 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幫扶長效機制
為助力結對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全面振興,2022年,濱海新區多措并舉推進勞務協作專項工作,在職業培訓、就業服務活動等方面向鄉村振興示范村傾斜,對促進西部地區群眾高質量就業起到示范作用。據了解,濱海新區積極響應天津市“百村振興計劃”的號召,籌劃組織了“招聘服務精準進村”“職業培訓量身定做”等活動,鼓勵和帶動更多西部青年英才到濱海新區就業創業,為東西兩地建立“勞務品牌”打下堅實基礎。前不久,黃南州鄉村振興特色產品館在濱海文化中心正式開館,該館拓寬了消費幫扶渠道,搭建了黃南州同外界互聯互通的橋梁。截至目前,濱海新區實現消費幫扶2.43億元,共募集社會幫扶款物4112萬元,均創歷年新高。
據濱海新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濱海新區重點領域開展東西部各層面雙向互訪交流活動70場次。接下來,濱海新區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東西部協作和支援合作的各項工作中,堅持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理念,精準助力受援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形成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