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小韭菜引領大產業
央廣網南通11月25日消息(記者楊夢奎 通訊員卞小建 繆江萍)“空中有掛的,地面有剮的,地下有挖的……”每次提到湯灶村,第一書記康傳廣就會用這一句土話自豪地總結湯灶村的產業結構。空中掛的,就是小方柿和桃梨等瓜果飄香,地面剮的就是韭菜、韭黃、冬瓜、西瓜、香菜采收忙,地下挖的就是有山藥、貝母、土豆拓寬村民致富“新渠道”。就這樣,原本工業稀缺的湯灶村,如今瓜果蔬菜四季不斷供,多產并進不斷鼓起村民“錢袋子”。
江蘇省海安市角斜鎮湯灶村現有耕地面積6412畝,其中3000畝種植韭菜,占比全鎮韭菜種植50%。“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重在領頭羊。”近年來,湯灶村堅持“黨建引領、農業支撐、產業振興”的工作思路,通過“支部前移、黨員下沉、干群合力”等措施,整合土地資源,進行規模種植,以小韭菜引領大產業,將“金葉”牌韭黃商標打造成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全國知名品牌。
農技志愿者在田頭宣傳韭菜無公害種植技術(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深耕農業產業化 百姓增收得實惠
雖然廣受好評的韭黃是湯灶村的一大特色,但在種植過程中,蠅蛆、灰霉病、疫病這“一蟲兩病”嚴重制約著韭黃無公害生產。曾經的一段時期,因為農藥超標使韭黃生產一度陷入僵局,成千上萬噸的韭黃進入了垃圾場。
教訓面前湯灶人痛定思痛,支部成員與退休的農技員湯桂泉、莊稼醫生康貽華深入田間地頭把脈問診、對癥下藥,通過動態監測、收集數據、反復實驗,僅用一年時間就摸索總結出一套采用木棉菌、中生菌、枯草芽孢菌、多殺霉素等生物制劑防治韭菜“一蟲兩病”的無公害防治技術,使得近年來湯灶韭菜成為唯一在華東地區農貿市場檢測中未發生一起農藥超標的農產品,以高品質贏得市場口碑。
為凸顯“金葉牌”韭黃品牌效應,湯灶村黨支部趁熱打鐵組織村年輕干部利用直播帶貨、“短視頻+農產品”等形式宣傳、銷售有正式“戶口”的韭黃,原來每斤3元的韭黃在元旦飆升到每斤6元,村民卞必武說:“這個價格想都不敢想啊!”
黨建引領擔使命 凝心聚力謀新篇
“湯灶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韭黃種植專業村,韭黃種植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既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又撐起了村民們的‘錢袋子’。”湯灶村黨總支部書記卞小建說。
近年來,湯灶村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壯大強村富民產業的重要舉措,充分利用土地優勢和品牌效應,探索發展“黨支部+合作社+技術+電商”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成立“永紅韭菜專業合作社”,集韭菜種植、養護、收購、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農業專業合作社,向群眾提供栽培技術培訓和“明白紙”種植技巧,擬高標準建設韭菜種植示范基地100畝,從“單打獨斗”變成“抱團發展”,打造“金葉牌”精品韭黃,實現線上線下營銷“雙驅”模式,引導農戶不斷更新市場意識、確保不與市場脫節,帶領邊民走上規模化、現代化種植增收之路。
為保障銷售市場不脫節,在韭黃種植前,村委會將提前做好行情分析,指導基地分類種植適銷對路、市場需求量較大的韭黃品種,并派科技指導員加強生產指導管理;同時深挖“三韭”產業背后的人文故事,通過講活歷史故事、學活先進人物、用活特色資源,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有序推進韭黃產業向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把韭黃變成“搖錢樹”,既撐起了村民們的“錢袋子”,又鋪開了鄉村振興“致富路”。目前,湯灶村韭黃種植面積共2000多畝,第一季產量大約收成1200噸,產值高達1500多萬元。
黨員帶動示范強 互幫互助創富路
“上海朝陽市場預定500斤!”“南京蘇果超市需要650斤!”這是湯灶村第三黨小組組長康四明的兒子建的農民經紀人微信群里傳來的消息,康四明的兒子從事蔬菜販運近十多年,充分利用自己的渠道優勢和人脈優勢,與收購商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保障蔬菜產銷通暢,堅定群眾發展信心。
設立黨員示范區是湯灶村特色之一,每兩名黨員掛聯5~7戶農戶,分片劃定責任區,帶動責任區學技術、提本領、增收入,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由黨員杭士德、湯國銀負責的村民林祥和,家境貧寒、住房簡陋,兩名黨員將自身的技術傾囊相授,依靠先進的技術長青韭、育韭苔,今年正月林祥和家的三畝田六個大棚青韭收入一萬多元,韭苔收入一萬多元,加上蒜苗,他有了近三萬元的收入,現今他三個大棚菜豆已進入開花結莢期,預計他全年收入近10萬,翻修破損房屋終于得償所愿!
3組的村民湯興存打電話給兒子:“村里的幫耕隊已經幫我們收割了青韭菜,可省力了,你就安心工作吧!”由黨員湯興明、湯國銀組建的幫耕隊,積極為缺糧、缺錢、缺勞動力的農戶收割、包裝青韭菜,今年以來他的幫耕隊已幫60多戶農戶解決了實際困難。只要有愛深耕廣種,焦土之上,也滿載著豐收希望的種子,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的農民經紀人都有了各自的服務隊,如今全村有100多人,為蔬菜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基本滿足了耕、種、收各環節所需,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