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氫能產業鏈企業數量接近兩千家 產業體系和形態初步構建
央廣網北京11月14日消息(記者呂紅橋)世界氫能青年科學家論壇11月14日舉行,中國氫能聯盟研究院在論壇上發布了氫能領跑者行動首期成果,5家企業入圍首期白名單。論壇信息還顯示,我國氫能產業鏈企業數量已經接近兩千家,產業體系和形態初步構建。
氫能領跑者行動主要是通過建立我國氫能產業技術動態評估機制,引導國產裝備技術創新和成本下降,加快關鍵裝備技術規模化發展。氫能領跑者行動首個標準化文件聚焦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共有5家企業的產品入圍首期白名單。水電解制氫系統是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核心設備。目前,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正圍繞“提高電解效率”“耐久性”和“設備成本”三個關鍵性能指標研發技術。
中國氫能聯盟秘書長劉瑋說,我國眾多市場創新主體也推出了大功率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產品。“現在國內已經有100多家做堿水電解槽的企業,所以應該說看起來行業發展很蓬勃,但是這里面良莠不齊。我們現在電解槽特別是堿性電解槽的裝備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已經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的重要方式。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要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其供應體系。相關研究顯示,203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裝機規模有望達到100吉瓦,206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將突破1億噸。
劉瑋表示:“從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出來,氫能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希望通過標準化建設工作,促進我們相關裝備技術的快速迭代,特別是通過提升我們相關裝備的檢測認證和應用的公共服務能力,來支撐我們的技術裝備由跟跑到并跑,甚至到領跑。”
氫能是全球能源革命的新賽道。目前,全國25個省(區、市)已經發布氫能規劃和指導意見。98家中央企業中已經有46家開始布局氫能。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三大區域氫能產業初具規模,并呈現集群化發展態勢。武漢、成都、蘇州、佛山等地匯集多家氫能企業和研發機構,全產業鏈發展態勢良好。
劉瑋說:“經過4年多的產業化探索,目前氫能產業應該說已經構建起了初步的產業形態和產業體系。我們梳理了一下,目前全產業鏈的企業已經接近了2000家,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群也達到了5個。氫能行業的標準已經達到101項,覆蓋了整個氫能8個子系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