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京成為一座活態博物館
26日,在2022北京文化論壇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分論壇上,參加圓桌對話環節的嘉賓圍繞中軸線申遺保護、博物館之城建設、紅色基因傳承賡續、文物活化利用等不同話題交流研討。
中軸線申遺保護進入快車道,三個文化帶建設成效顯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進一步加強……北京這座活態博物館“館藏”不斷豐富。分論壇上,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說:“這座城市博物館的內容還將不斷豐富,讓歷史文化滋養、溫潤市民生活。”
當好首都文化傳承者創造者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兩大核心承載地,一個是北京老城,共62.5平方公里,另一個是三山五園地區,68.5平方公里。”陳名杰展示了一張示意圖,細解近年來北京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最新認識,發布貫徹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最新成果。
陳名杰說,近年來,北京對三山五園的價值認識越來越深刻;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系統保護不斷深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不斷加強,對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理,推動建黨、抗戰和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片區整體亮相。“突出價值保護、系統保護,突出人民共享,讓文物活起來,增強公眾精神力量,突出交流互鑒,擴大視野,是北京作為一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首都應有的氣魄。”
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良分享了一組數據:北京擁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13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富的紅色遺址遺跡,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還有特色鮮明的京味兒文化——胡同街巷里的吆喝叫賣聲、京腔京韻的方言土語、老字號里的技藝傳承等,這些都是北京城的寶貴記憶。“由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兒文化、創新文化構成的首都文化,就像一壇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回味無窮。”李良說,我們是首都文化的傳承者,更是首都文化的創造者,要深入挖掘北京歷史文化的內涵,把蘊含其中的歷史智慧講述給更多人。
中軸線申遺凝聚文化自信
近年來,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指引,帶動先農壇、景山、天壇內的一批歷史建筑完成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的重要載體,你會在文明發展中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作為中軸線申遺工作的參與者,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呂舟分享自己的經歷,中軸線申遺形成了一種凝聚力,大家通過它來認識歷史的北京,了解當代的北京,展望未來的北京。“隨著申遺的推進,北京的文化遺產保護得更好,中軸線的價值闡釋不斷提升。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申遺改善市民的生活,形成文化自信。”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將在10月實施,其中就包括“鼓勵、支持公眾參與中軸線保護活動”。其實很多人已經行動起來了。呂舟介紹,中軸線文化創意大賽期間,3個月征集了37000件作品;史家小學的學生通過實地調研精心制作了中軸線的視頻……“希望更多人參與北京老城的保護,參與中軸線的保護。”
呂舟還帶來了中軸線上的新聞。“在珠市口到天橋之間,御道兩邊道路施工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古代的排水溝。專家討論認為,從形制、作法、材料來看,這很可能是明代遺留的。這些發現,讓我們對北京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是申遺讓原來埋在地下的文物遺跡有機會重新呈現出來。”
跨界融合讓文物“活”起來
優秀的歷史文化,在于保護,更在于傳承與發展。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分享了故宮“新”事——身處數字變革時代,600多歲的故宮正在積極通過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和傳播途徑等方式,實現“文化+”跨界融合,激發自身活力,讓文物“活”起來。“文化+藝術,讓文物更加生動地浸潤人心。”婁瑋說,紫禁城的壯美建筑和精美文物成為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故宮嘗試與藝術院團開展合作,通過動靜結合、音畫結合等方式,推出既有歷史文化底蘊又時髦的文藝新成果,講好中國故事。
在文物與科技跨界融合上,婁瑋舉例說,通過與騰訊合作,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影像采集、借助AI和5G等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文化的魅力;通過“故宮《石渠寶笈》繪畫數字科技展”巡展,以數字化手段1比1還原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精粹。故宮還陸續開發了多款APP,讓公眾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歷史文化。比如,最近發布的“紫禁城365”APP,通過美圖、答題、知識、故事四種體驗形式,多角度詮釋紫禁城建筑文化,全方位展示故宮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成果。“展望未來,我們看到的是這座積累了豐富文化底蘊的現代都市,正在以創新融合的姿態傳承歷史文化賦予我們的無限價值。”婁瑋表示,故宮將在跨界融合、講好文物故事的路上不斷探索。
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紅巖干部學院院長朱軍說,希望北京更好地發揮文化吸引力作用,搭建一系列全國性的平臺。比如展示平臺,給各地文化提供全景式展示空間;交流平臺,讓各地文旅資源、文化產品有機會互相推介;還有融合創新平臺,讓各地文化融合再造,迭代創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