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熊衛紅:社區醫院“預約轉診”有平臺了
“能幫忙掛同仁醫院眼科號嗎?”2021年10月25日上午11點41分,東城區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熊衛紅的手機上,接到了這樣一條緊急求助微信。
作為來自醫療行業的市人大代表,熊衛紅多年來一直持續關注區域醫聯體建設,在多種場合都曾提出過在醫聯體內部進一步推進完善“雙向轉診”診療模式的建議。
而這一回,“雙向轉診”能否發揮作用呢?一來一回簡短的幾條微信,熊衛紅迅速摸清了患者的病情。原來,居住在延慶的社科院退休干部李女士,突然出現視力下降、視物不清等癥狀,延慶醫院診斷為視網膜脫落,建議緊急轉診到市內醫院。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李女士向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請求同仁醫院的眼科轉診服務。
早在2016年,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已經與同仁醫院簽訂了醫聯體合作協議,除遠程診斷、按需轉診會診外,同仁醫院還特別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留了專家號源。
在與同仁醫院就患者病情進行溝通后,下午2點17分,熊衛紅迅速回復:“約好了明天(的)號。”
李女士因及時診治保住了眼睛,熊衛紅興奮地發了個朋友圈,記錄下轉診的過程。但對于如此順利的轉診,熊衛紅一直覺得“仍有遺憾”。
她提出,醫聯體轉診的合作機制尚不暢通,每次轉診,都需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打電話等方式,“點對點”與大醫院進行聯系,申請轉診。“人和人之間單線溝通,效率很低。能否在醫聯體之間,搭建起全市統一的預約轉診平臺,為基層預約轉診打通‘綠色通道’?”
不斷提、反復提……只要逮著機會,熊衛紅就在不同場合提出搭建全市預約轉診平臺的建議。功夫不負有心人,熊衛紅的建議成真了。2021年底,北京市基層衛生預約轉診服務平臺正式開通。“現在,社區醫院的醫生只要登錄這個平臺,就能為患者在線申請轉診了。以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就可以將患者轉診到同仁醫院、協和醫院、北京醫院等9家大醫院。”
除了醫聯體建設,2021年,她還為促進社區醫養結合提建議。
熊衛紅偶然得知,建國門地區一位空巢老人得了腦中風,無法下樓。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務人員每周會為老人上門送藥并檢查身體。每次醫務人員離開前,老人都要拿出藥瓶、奶粉罐、罐裝食品等一堆瓶瓶罐罐,請醫務人員幫他把蓋子擰開。原來,老人中風后偏癱,右手沒有力氣,連瓶蓋都擰不開。一日三餐,也只能靠外賣解決。
空巢老人牽動著熊衛紅的心,她立刻將發現的情況反饋到了社區居委會。在她的協調和幫助下,很快,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就擬定了定期探訪計劃,和醫務人員錯峰上門,為老人提供送餐上門、送醫上門等點對點的醫養結合服務。
“北京已經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很多老人都有醫養結合的服務需求。但是在居家養老方面,由于信息不暢通,很多老人的需求我們摸不清,而我們提供的服務又無法直達老人身邊。”一番調研后,熊衛紅提出了與社區加強醫養結合協作的建議。“街道對我的建議非常認可,協作計劃已經提上日程。2022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中,與街道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在醫養結合中發揮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