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自然博物館正經歷一場深刻的“進化”,從傳統的知識倉庫,躍升為連接科學、公眾與未來的文明樞紐。6月5日至6日,2025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科技創新與自然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舉辦。聚焦“自然博物館與科學傳播”,國內外知名博物館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展藏品活化、陳列創新、科研支撐、科普教育及文創研發等話題,共同探討自然博物館擁抱科技、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國際博物館協會自然史專委會主任多里特·沃倫尼茨開宗明義地指出:“自然博物館是科學與公眾相遇的殿堂?!彼龔娬{,在面對全球流行病、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復雜挑戰的今天,科學傳播變得愈發重要。自然博物館的使命在于幫助公眾理解復雜問題、建立科學信任、提升科學素養。要多講故事,讓觀眾更輕松地理解復雜的科學內容;博物館要利用導覽、講座、數字化設施等鼓勵觀眾思考、提問。
如何讓抽象的“相遇”具象化?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館長約翰內斯·福格爾以該館知名的“生物多樣性墻”為例,闡述了其核心理念:當觀眾在展示著3000多種動物標本的展示柜前駐足時,玻璃上能清晰地映出他們的倒影,這一巧妙設計可以讓觀眾更形象地領悟“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對立或隔離的存在”的深刻內涵。約翰內斯·福格爾認為,現代自然博物館應更加包容、開放,并積極與政府溝通。自然博物館應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聯絡者、參與者,引導政府與產業界理解自然科學問題。
面對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自然博物館應如何找準定位?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郭哲說:“AI的崛起正引領一場認知革命,不僅改變科研方式,更給教育、博物館等知識傳播場所帶來沖擊。因此,科學類博物館,包括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必須突破有形與無形的圍墻,成為融入國家創新系統的‘大學?!??!惫芙榻B,中國科學技術館堅持“展教研一體化”的開放創新策略,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及產業的緊密聯動,汲取創新源泉,并搭建公眾深度參與科學發現的橋梁,使博物館成為國家創新系統中的重要平臺。
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館長道格拉斯·格爾對“年輕人逐漸喪失與自然的直接聯系”這一現象深感憂慮。為此,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于多年前發起了“都市自然行動”,將傳統的博物館教育活動從室內搬到戶外,讓年輕人親手觸摸、親身探索他們所居住的城市環境。道格拉斯·格爾介紹,該項目設計了一系列融合技術與創意的戶外課程活動,包括利用平板電腦識別昆蟲、鳥類,借助聆聽設備捕捉細微的生物聲音等。
作為國家自然博物館連續三年精心打造的博物館專題論壇,此次論壇通過豐富的案例分享、深度的國際對話與前瞻性的跨界合作,清晰地勾勒出自然博物館的發展方向——科學傳播的熔爐,用故事化敘述與沉浸式體驗消解知識壁壘;技術創新的試驗場,讓AI等科技手段激活沉睡的標本與數據;社會發展的引擎,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轉化為提升社會福祉的切實動力。
展覽陳列是博物館的核心語言。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博物館首席科學家孟慶金系統梳理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展覽陳列方式的歷史演變與未來方向。他認為,現代博物館更強調開放性,引導觀眾自發判斷和思考。這種開放性要求博物館開放更多空間,最大程度地讓觀眾接觸資源,包括參與科研人員的研究過程、共同策劃小型展覽、接觸更多藏品等。展覽陳列要注重傳達科學精神,提升觀眾的科學思維能力,并落腳于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芬蘭自然博物館館長保拉·坎卡安佩深入闡述了該館如何依托其豐富的館藏資源成為推動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核心力量?!拔覀儞碛?400萬件動植物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標本,這些館藏是極其寶貴的研究基石?!北@た部ò才灞硎荆窈螅姨m自然博物館將持續升級展覽服務水平、深化數字化工程、推動國際跨學科研究,同時積極尋求更多資金渠道以應對成本上升的挑戰,持續發揮博物館在生物多樣性認知與保護中的關鍵作用。
在非洲大陸,博物館被賦予了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內涵??夏醽唶也┪镳^總館長瑪麗·吉昆古以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及其下轄的28家博物館為例,生動展示了博物館如何成為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博物館的使命是保護國家遺產,并通過知識共享和創新為國家及人民造福?!爆旣悺ぜス沤榻B,多年來,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在多方面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并取得眾多成果:在農業領域,應用與加拿大合作開發的生物防治技術,顯著提高了向日葵、西瓜等作物的產量,減少化學農藥依賴,提升了經濟效益;在生態保護方面,通過“飼養蝴蝶”項目培訓社區婦女采集蝶卵、種植供蝴蝶食用的植物并出口蝶蛹,既保護森林資源,又為社區創造可持續收入;在文化遺產方面,系統記錄肯尼亞本土知識技藝,建立國家級數據庫,保護知識傳承并賦能文創產品開發,與企業合作創造經濟價值。(本報記者 劉源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