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核桃以及家雞這些重要的農作物和家禽,最早發現地竟然是在磁山。”連日來,位于河北邯鄲武安市的磁山文化博物館迎來不少參加研學游的中小學生。參觀結束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走進磁山文化研學館,體驗模擬考古、粟米脫粒、陶器制作等研學活動,感受磁山文化的獨特魅力。
武安有著悠久的歷史,磁山文化作為武安的代表文化之一,“探尋農耕起源”研學之旅已經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研學名片。近年來,武安深挖歷史底蘊,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傳承塑造鮮活的產業形態,不斷擦亮“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金字招牌。
隨著夏季的到來,到武安市蓮花洞景區避暑研學成為不少高校的新選擇。據了解,該景區天然溶洞資源豐富,風光旖旎、清幽靜謐,既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也是戶外寫生創作的絕佳去處。“洞內和山上分布著各種巖石和動植物化石,被專家稱為地質熔巖博物館。”該景區負責人張向紅介紹,近年來景區積極轉型,推出自然科普、戶外寫生、拓展訓練等研學培訓課程,并先后與河北工程大學等大中專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大大提升了景區的人文內涵。
推動文化進景區,深挖文旅品牌內涵,不斷提升城市形象,武安進行了多方面積極探索。在國家4A級旅游景區東山文化博藝園內,武安市博物館格外顯眼,當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東山文化博藝園實行免費開放。在這里,游客既能領略武安地方文化,又可欣賞秀美風光。武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高記斌表示,武安市還在朝陽溝、伯延古鎮、戲曲小鎮等地新建了平調落子博物館、商幫故事館等12座文化展館,全部實行免費對外開放,不僅吸引游客品味武安人文風情,也形成了覆蓋全域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網。
武安市朝陽溝景區是戲劇《朝陽溝》的創作原型地,也是劇作家楊蘭春的故鄉。“景區不僅對劇中人物居住的‘原版’房屋進行了修繕,還通過景觀小品再現當年的知青歲月。”來自北京的游客杜江說,導游還把戲劇表演融入講解中,沉浸式戲曲體驗的感覺非常好。
活水鄉樓上村是河北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武安平調落子的主要傳承地,當地通過設置武安平調落子傳習所,擦亮了戲曲小鎮這張文化名片。樓上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王為科介紹,村內不僅把戲曲文化元素融入到民宿建設、博物館展陳、傳習所設置等方面,還定期邀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習教學,廣受游客喜愛。“上山觀景、下山聽戲、夜宿農家”已經成為村里的一大特色。
非遺的助力,為武安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新活力。在當地不少旅游景區及鄉村旅游目的地,非遺民俗集中展演展示活動常態化開展的同時,“非遺進景區”“非遺游園會”等特色活動也豐富了游客的體驗,讓景區越來越有文化味。此外,以文化為引領,武安各景區有針對性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新的文旅消費熱點,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飛拉達、國風音樂會、星空狂歡派對等豐富多彩的潮玩活動讓游客深度體驗武安的鄉土風情。2024年,武安接待游客1214.49萬人次,同比增長10.17%,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自4月中韓登山節啟幕以來,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游客持續涌入,多彩的文化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武安,愛上中國傳統文化。”高記斌表示,武安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核心,深挖地方文化內涵,讓文化符號“亮”起來,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李秋云 袁 冰 本報記者 范海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