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以自貿港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權威發布】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王曉櫻
從2018年4月13日至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已經歷近六個年頭。六年來,以“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為主框架的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成為海南高質量發展的提質器和加速器。目前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具體情況如何,具備哪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4月1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海南省委省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有關情況。
自貿港建設引領高水平開放
“六年來,自貿港建設成型起勢,引領了海南高質量發展。”發布會上,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小明表示,海南將繼續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讓海南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示范,把海南打造成展示中國風范的亮麗名片。
數據顯示,2023年,海南多項經濟社會指標增速處在全國前列,其中,GDP增長9.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3%和8.3%;體現自貿港經濟形態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分別增長15.3%、29.6%。
劉小明指出,如今海南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經營主體和群眾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2023年離島免稅購物人次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59.9%、25.4%。外資入瓊熱度不斷攀高,2018年以來,海南新設外資企業以每年65%的增幅持續增長,目前已經有6543家。
“此外,在自貿港建設過程中,我們還充分運用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自貿港政策疊加優勢,先行先試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推出了一批新舉措。”劉小明表示,海南累計發布制度集成創新案例16批140項,其中11項被國務院向全國復制推廣,6項受到全國通報表揚。
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
近年來,海南充分發揮溫度、深度、緯度和綠色“三度一色”的比較優勢,加快打造種業、深海、航天創新高地,推動綠色轉型,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海南省副省長、省科技廳廳長謝京指出,近3年來,海南科技發展可以用“四個新”來概括:一是國家級創新平臺取得新突破,海南的國家級科創平臺數量實現了翻番;二是研發投入達到新高度,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三是科技人才引育有新成效,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增長翻番;四是企業創新取得新進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增長75%。
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劉小明認為,海南提出要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正是基于海南的兩大比較優勢,一個是“三度一色”自然稟賦優勢,第二個是自貿港政策和開放紅利加持的優勢。
“具體來說,我們在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這個新賽道上要做到‘五個圖強’。”劉小明表示,首先是“向種圖強”,海南地處熱帶,全國主要農作物品種中,超過70%都是南繁培育的,下一步海南將全力攻關種子這一“農業芯片”,加快建設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其次是“向海圖強”,目前海南已有海洋高新技術企業上千家,海南將積極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力爭今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3100億元。此外還要“向天圖強”“向綠圖強”和“向數圖強”,加快構建海南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聚四方之才共建自貿港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不斷深入,如何更好地引育和使用人才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日前,海南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重點人才政策,對現行政策作了全方位的優化完善。
“海南始終秉承人才是第一資源,統籌實施‘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和‘南海系列’育才計劃,營造宜居宜業發展環境,厚植人才發展沃土,近五年來全省引進各類人才近70萬人。”劉小明表示,接下來,海南將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持續迭代升級支持人才發展政策,努力開創“聚四方之才、共建自貿港”的生動局面。
據介紹,海南將以更高頻次、更大力度“搶人才”,比如對入選“海南省優秀人才團隊”的,最高可獲得3000萬元資助經費。此外,還將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加快實施“南海”人才開發計劃和“海商”培養工程。同時,隨著崖州灣實驗室、深海技術創新中心啟動運行,商業航天發射場即將投入使用,一批頂尖的高水平科技平臺相繼落戶,讓海南擁有了國際一流科研條件和創業環境,這些都為人才在海南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此外,海南還將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實行更加便利開放的外國人出入境和工作許可政策,同時打好‘服務牌’,持續完善公共服務,解決人才后顧之憂,讓各類人才在海南工作得舒心開心專心。”劉小明說。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2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