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有這樣一張“移動辦公桌”——面對面換來心貼心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董山峰
“社區甬道修好了,我們出門也方便了。”天津市河西區臺北路22號院的居民劉阿姨高興地說。22號院建于20世紀70年代,3個樓門40戶居民,大家進出樓院都靠一條狹窄且平整度不高的甬道,居民中老人偏多,出行成了難題。通過“移動辦公桌”機制,社區黨委與河西區城管委現場對接,制定了解決方案。日前,甬道的路面施工已經完成,院內居民的出行難題迎刃而解。
擺在機關樓里的辦公桌,搬到了居民小區,相關部門負責人、社區書記、網格員,站在群眾面前,“面對面”收集訴求、解決問題,“移動辦公桌”贏得了天津市河西區下瓦房街道居民的交口稱贊。
一張桌子兜起民生訴求
趙維是下瓦房街道福建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她告訴記者,“移動辦公桌”的想法發源于2023年初的一次工作經歷。
在河西區解放南路288號平房旁有兩棵老樹,刮斷的樹枝經常砸到平房屋頂,給居民生活埋下安全隱患。老樹周邊通道狹窄,線路管網密布,修剪作業十分困難。福建路社區逐一聯系園林、國家電網、房管站、有線電視、通信、供熱、燃氣等相關部門,終于在多次現場勘查和各個部門的配合之下,順利解決了問題。
這件事啟發了福建路社區黨委。
趙維介紹,福建路社區有3500多名居民,40%的居民在60歲以上,街域內基本上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宿舍樓,還有五分之一的居住建筑是百年以上的歷史風貌建筑。這里少有商品房,也沒有物業,居委會承擔了很多物業的工作。
趙維說:“為民服務,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等居民找上門,得把辦公桌搬出去。”趙維的想法得到下瓦房街道黨工委書記房磊的大力支持。
下瓦房街道以轄區內居住密度最大的福建路社區為試點,打造“移動辦公桌”黨建品牌,通過“問題由社區收集、部門向社區報到、服務向群眾靠攏、資源向一線下沉、問題在桌面解決”的工作機制,一張桌子兜起民生訴求,一班人馬合力破解難題,一包到底實現常態長效。
見見面,拉家常,更暖心
福建路社區不大,卻被幾條大馬路分成三部分,老舊樓院一小棟一小棟,位置分散,居住者多是老年人,出行辦事不太方便。
“前期我們會走遍整個社區,進行訴求摸排,根據訴求密集程度,選擇1個居民樓院設立活動點位。”趙維說。
既然很多工作可以在微信群和App里溝通解決,下瓦房街道為何還要將辦公桌搬到樓群里?
房磊說:“街道的網格員、社區工作者事先通過線上渠道與群眾溝通,收集問題并核實,根據情況確定‘移動辦公桌’的參加人員。一般來說,參加人員按照‘3+N’的結構組成。”他進一步解釋,“3”是指社區書記、街道相應科室負責人、相關部門工作人員;“N”為待解決問題涉及的轄區單位代表,如派出所、人大代表、產權單位、科所站隊、律師事務所、社區志愿者等。
據介紹,“移動辦公桌”辦公的前一天,網格群和公眾號會進行宣傳,另有專人通知提出問題的群眾。“移動辦公桌”辦公當天,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與群眾面對面溝通,能現場解決的問題,現場解決;現場解決不了的,當面向群眾解釋,指明解決方向和路徑,登記《訴求轉辦臺賬》。
迭代升級,服務經濟發展
企業所得稅有什么優惠?電子稅務局如何使用?日前,國家稅務總局天津市河西區稅務局會同其他12個部門,為下瓦房街道的企業送服務上門。活動期間,前來咨詢稅費問題的居民絡繹不絕,現場發放宣傳資料超300份、解答各類疑問100余次。
當前,下瓦房街道致力于推動“移動辦公桌”迭代升級,將“移動辦公桌”從居民小區“搬進”寫字樓,為企業提供便利的暖心服務,讓“移動辦公桌”不僅服務社會民生,還能服務經濟發展。
房磊介紹:“‘移動辦公桌’企業版采用‘點選制’,靈活運用‘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協調有關區級職能部門為企業提供點單式服務,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做到‘企業想見哪個部門,就把哪個部門請來’,提供從信息到數據,再到政策三方面的服務,將‘移動辦公桌’打造成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
河西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洪喜說:“基層治理智能化、數據化是基層治理在形式上的創新,‘移動辦公桌’則體現了工作作風的轉變,問題在哪里產生,辦公桌就搬到哪里,工作人員就服務到哪里。聯合辦公,開放交流,面對面換來心貼心。”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1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