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美不美 看水清不清——廈門翔安全面改善流域水環境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美不美,先看水。”
一來到福建廈門翔安區金海街道澳頭社區,鄉村振興指導員蔣才興就迫不及待地拉著記者往懷遠湖跑。
懷遠湖位于澳頭社區的中心位置,面積近3萬平方米。清晨,湖光瀲滟、空氣清新,迎著和煦的朝陽,不少居民在湖邊散步運動。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讓居民避而遠之的“臭池塘”。
談及懷遠湖的改變,蔣才興倒豆子般地介紹起當年他如何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商議治理事宜;如何通過截污納管、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從源頭上杜絕污染源直排入湖。在蔣才興的帶領下,澳頭社區干部群眾齊上陣,對湖底清淤,并實施生態補水工程。經過改造,懷遠湖的水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懷遠湖的改造拉開了鄉村振興的大幕。如今的澳頭社區不僅成為網紅打卡地,帶動了旅游經濟發展,也吸引了各級部門和各界人士前來打造海洋新興產業區、海絲文化藝術區、海濱休閑觀光區等。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翔安區不僅勤于治水,更善于治水。
過去,農村污水治理不到位,當地對生活污水只能進行末端截流。排放到溝渠中的生活污水不僅氣味難聞,還會滋生蚊蟲,給村民生活帶來很大困擾。香山街道大宅村大宅三口塘曾經就是如此。
翔安區市政園林局局長李虎平介紹,從2017年起,大宅村從源頭上分類導流農村衛生間、廚房、洗滌池三處污水,建成雨水污水兩套收集系統。同時,建立區級排水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管網“一張圖”,形成智慧排水管理模式。
經過治理,如今的三口塘,兩邊民宿環繞,背靠山、面向果園,形成大宅“山—水—厝—園”交錯的獨特風光。
“溝渠不臭了,環境變好了,我們的火龍果產業也越來越紅火了。”大宅村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海云說,現在村里打造了十幾種火龍果衍生加工品,并依靠火龍果產業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大宅社區的火龍果種植畝產已達8000多斤,年創收4000多萬元,以火龍果為原料的果干、果塊、果茶、果酒也深受游客喜愛,每年為大宅社區增收200多萬元。
多年來,翔安區積極推動河湖長制從有效管控走向全面治理,努力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健康美麗的幸福河湖,如今“因水而興”的鄉村振興故事在翔安層出不窮。
據了解,近年廈門翔安區斷面水質穩步提升,目前已全面消除劣V類,12個水功能區斷面達標率100%;全區三星級別以上的小微水體已達84.4%。全區320個村莊已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提升改造項目,基本實現全域全收集全治理,污水直接排入溪流或受污染的小微水體現象得到根本改變。
據介紹,通過全方位水體治理,疏通水體“毛細血管”,解決治水“末梢”和難點,補齊農村治水短板,有效提升農村水環境質量,翔安廣大農村呈現出“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景象,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2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