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戲曲火“出圈” 總共分幾步?
激發、珍視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崇敬,用當代人的視角向他們的同齡人訴說他們領略、感受到的文化魅力與價值,這或許就是傳統戲劇的一條突圍之路。
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火了。數據顯示,從2023年3月28日首演至2024年2月,《新龍門客棧》演出162場,收獲了大麥9.5分、貓眼9.7分、豆瓣8.4分的高分評價。根據創演方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統計,截至目前,《新龍門客棧》的抖音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18億次,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1億次,小紅書相關話題瀏覽量突破9800萬次。在這樣的流量加持下,通過《新龍門客棧》而知道越劇的人數占比,早已超過了先前所統計的單場觀眾的80%。隨著兩位年輕主演陳麗君、李云霄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舞臺,越劇、越劇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發展,緣起于農業文明的傳統戲劇藝術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是傳統戲劇從業者面對嶄新的時代、立足世界戲劇語境的一次有益探索。盡管一部作品的“出圈”可能帶有一定偶然性,但劇種、院團、演員的長期努力耕耘、守正創新,無疑更具深刻的必然性,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蔡浙飛的話講,《新龍門客棧》的“出圈”是一次帶有偶然性的厚積薄發。面向當代,傳統戲曲融合創新、火爆“出圈”的方法論,值得細心總結。
技藝要精湛,創新需大膽
較之于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新龍門客棧》頗具新意與時尚感,該劇打破鏡框式舞臺的表演邏輯和敘述風格,采用了環境式戲劇這一在年輕人中間頗有市場的演劇模式,聯合出品方一臺好戲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在環境式戲劇方面的制作經驗,為《新龍門客棧》助力良多。由于演出空間、觀演關系的改變,觀眾的視線不再需要追著劇中的某一個角色看戲,劇情事件就在身邊展開,觀眾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與觀眾近距離觀演相適應,該劇在服化道的設計上弱化傳統越劇的水袖、護領、靴白這“三白”,采用了更貼合大眾一般認知的精致古裝,演員妝容也作了調整,比鏡框式舞臺上的戲妝更加淡雅、更具親和力。“沉浸式戲劇我不是第一次看,但環境式戲曲從內容到形式,還是大大突破了我對戲曲演出的原有印象。”有觀眾看過《新龍門客棧》后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因為《新龍門客棧》的新鮮感入了越劇的‘坑’,但我留下來不是因為新鮮,而是因為越劇實在是美。”
盡管《新龍門客棧》的演劇模式發生了改變,并為此調整了服化道設計,但越劇藝術的傳統技藝、韻味、美感均在極大程度上獲得了尊重、保留與凸顯。《新龍門客棧》項目發起人、藝術總監、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表示,主創們不僅把電影《龍門客棧》移植成越劇,而且對電影故事做出創造性改編,對武俠精神進行了一次來自傳統戲劇的致敬。主創從電影《龍門客棧》中提煉出賈廷這一小角色,是因為他們懂得,越劇女小生是這個劇種的魅力所在,這種藝術處理最能展現越劇的特色。
此外,《新龍門客棧》沿用了越劇早期曲調“呤哦調”,還把戲曲的刀槍把子與武術、舞蹈等進行了結合,多維度展現傳統之美。讓傳統戲劇、傳統文化真正走近當代人,以文化帶動旅游,讓藝術融入生活,正是《新龍門客棧》創作團隊的追求。他們深感,深耕市場絕不意味著追求花樣、一味迎合,作為藝術傳承者、市場開拓者,拿出優秀的作品,用成熟的商業手段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更多人,才是當仁不讓的使命。
把作品擺上時代的貨架
對于觀眾來說,走進劇場追求的是好看的內容、有趣的形式、出色的體驗。對一部“出圈”之作的創作者、運營者而言,從策劃、制作到運營、宣傳,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多方的努力才能造就精彩的舞臺表現、取得理想的效果。
回顧總結《新龍門客棧》的創作經驗,茅威濤認為,鼓勵更多有才華、有擔當的年輕人投入創作,相信他們的創造力和使命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新龍門客棧》起用了一批在戲劇圈內相當陌生的主創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年齡最小的編劇是位“95后”。作品排演過程有名家前輩保駕護航,但核心創意均由年輕人自己完成。“年輕人或許技藝還不夠成熟,也缺乏足夠的經驗,但他們能捕捉到貼近時代的語匯,他們懂得當下的觀眾想看什么樣的戲。”茅威濤說。激發、珍視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崇敬,用當代人的視角向他們的同齡人訴說他們領略、感受到的文化魅力與價值,這或許就是傳統戲劇的一條突圍之路。
此外,《新龍門客棧》在制作模式尤其是演員招募上,借鑒了音樂劇等藝術門類的社招方式,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為演出主體,打破院團疆界,吸納更多優秀青年演員加盟演出、實現夢想。面對具有互聯網思維、游戲思維的年輕受眾,《新龍門客棧》借鑒了音樂劇商演領域已逐漸規模化、標準化的駐演、排演運營方法,在劇目營銷、會員服務、文旅體驗、藝人IP開發等多個細分領域發力。“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得以充分傳播并驚艷世界?如何創作出貼合時代、朝著市場出發的作品?我的回答是,我們要改變觀念、思路和意識,向別的更加成熟的行業學習借鑒。我們必須首先確保自己的作品能夠擺上時代的貨架。”茅威濤說。
在茅威濤看來,《新龍門客棧》的“出圈”在預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幾代越劇創作者、傳承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將作品具有人文精神、經得起時間考驗、能與當代人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偏好共鳴,作為藝術創作的三要素。“對我們而言,《新龍門客棧》只是更進一步的開始,期待它能夠成為年輕人認識傳統戲劇、走近傳統戲劇的一扇窗口,讓更多的優秀劇種為年輕人所熟知并熱愛,讓戲劇回歸年輕人的生活,讓生活重構當代中國戲劇。”茅威濤說。(羅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