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優化調整加速,更好服務緊缺急需人才培養
作者:李一陵
增設、調整專業點1719個,對高校申請撤銷的1670個專業點予以備案,增、撤、調共涉及3389個專業點,數量為歷年最多。日前,教育部公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分刑岢觯?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此輪專業調整優化,是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年度常規工作。而對標上述《方案》提出的目標,撤、調共涉及3389個專業點,數量為歷年最多,又凸顯了落實力度。
近年來,高校本科專業動態調整步入常態化。專業優化調整的方向和趨勢非常明確,那就是以專業設置的“小邏輯”來服務國家發展的“大邏輯”。比如,今年新設置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技術、電子信息材料、智能視覺工程、中國古典學、健康科學與技術、體育康養等專業,這些專業或者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或者聚焦科學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或者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或者聚焦服務健康中國戰略需求,都深刻體現了堅持“四個面向”的要求。
換而言之,就是國家緊缺哪類人才,高校的專業設置就要瞄準這些需求進行優化調整。這背后所體現的是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不管是突破“卡脖子”技術,還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都依托于高素質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最終是要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來實現。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動態優化調整專業,無疑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水平,使之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
突出就業導向,進一步強化就業與專業設置間的聯動,也是專業優化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則。在當前形勢下,實現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更要求把關口前移。結合社會需求、本區域產業發展實際,來優化調整專業設置是基本要求。對于那些就業率過低,或者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要謹慎增設、及時調減。這是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舉措,也是真正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
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重塑了市場的人才需求,一些新專業變得時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緊跟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也容易帶來跟風的問題。哪個領域熱,就爭先設置相關專業。但是,不同高校的辦學定位不同、辦學特色各異,具體的辦學條件也各不相同。一哄而上的結果可能是浪費辦學資源,也可能是誤人子弟,還可能因專業過熱導致人才供過于求。
因此,強化省級統籌和指導也是本輪專業優化調整的鮮明特色。一方面通過省級統籌,“一省一策”,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調整專業設置,梳理急需緊缺專業和就業率低的專業等,引導高校以服務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另一方面則通過實施專業預申報制度、加強對增設專業的論證和公示等,要求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提前謀劃增設專業。這些新舉措,顯然有利于實現專業設置更高層次的協同,在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引導高校做強優勢特色專業,避免簡單跟風。
總而言之,專業動態調整已成常態,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之間的聯動必然更加緊密。接下來應該做的,一方面是面向考生和公眾全方位地介紹這些專業,引導考生理性選擇;另一方面,則是在專業建設上下功夫,深化科教產教融合,緊密對接市場對新質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行業產業發展一線中去培養人才。只有這樣,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響應度和支撐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李一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