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游 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和紐帶之一,在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中國旅游報社記者采訪時對民族地區如何更好發展旅游業提出建議。
“旅游業在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建議各地加強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為主題的公共文博設施建設,加強對相關考古成果的開發利用和展示傳播,打造富有特色的青少年研學項目,推出相關旅游線路,講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文博場所高標準打造主題展覽項目、開發主題文創產品,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變成有形有感有效的展示場景,轉化為可觸可傳的創意性體驗,將博物館建設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實踐的重要陣地。
“烏蘭牧騎意為‘紅色的嫩芽’,又叫紅色文藝宣傳隊。多年來,烏蘭牧騎積極開展文旅融合嘗試,切實發揮傳播紅色文化、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烏蘭牧騎副隊長何買拉蘇介紹,烏蘭牧騎利用戲曲、舞臺劇、歌舞劇、小戲小品、歌舞等形式,推出了眾多融合創新的演出項目,向游客講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哈尼梯田不僅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多元文化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全國政協委員、紅河縣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校長楊鈺尼介紹,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哈尼梯田保護區十大片區整體保護利用良好。當地依托梯田景觀和特色民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群眾獲得了保護哈尼梯田遺產帶來的實惠。她介紹,近幾年,自己和團隊積極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教學,培訓多批少數民族學員,吸引游客從看風景到領略民族文化,提升了當地旅游吸引力。“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對民族節慶、民俗活動、歌舞服飾等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和活態利用,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帶動旅游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同仁市自來水有限公司職工夏吾卓瑪介紹,青海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些項目不僅承載著民族文化內涵,同時也具有旅游價值。通過發展體育旅游,可以有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介紹,云南省建水縣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遺資源。近年來,當地發展“非遺+旅游”,迎來各民族游客。“少數民族非遺進入旅游場景、融入旅游過程,不僅可以為非遺活態傳承增添內生動力,還能夠增進游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發展非遺旅游對促進文旅消費、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議探索生產性保護基地建設,加強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支持條件成熟的地區打造非遺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區,鼓勵開發‘非遺+研學’等特色旅游產品,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
民族特色是呼倫貝爾旅游業發展的鮮明底色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呼倫貝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及永乾認為,對于民族特色突出的地區來說,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也是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建議抓實宣傳推介,拓展交往交流交融契機,通過線上線下主題宣傳、旅游咨詢推廣、旅游惠民活動等,吸引更多游客;抓實景區建設,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格局,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到景區建設各方面,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品牌;抓實盤活資源,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水平,打造民族特色夜間消費空間,策劃推出相關旅游線路產品等。
“我們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不斷擦亮‘旅游+民族風情’金色名片。”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朱學良介紹,借助哈爾濱旅游火爆“出圈”機遇,杜爾伯特放大冷水魚、雪地溫泉、民族風情組合優勢,推出雪地賽馬、冰雪漁獵等活動。下一步,將持續釋放特色文旅溢出效應,賦能一二三產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延邊歌舞團副團長咸順女說,延邊特色鮮明的朝鮮族服飾、美食、音樂、民俗成功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涌現出一大批網紅打卡點。通過旅游交流,各民族同胞增進了情誼。“2023年,我們在線下開展創新的同時,還通過抖音直播間向觀眾展示延邊民族文化,推介文旅資源,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進程在線上不斷延續。”
(本報采訪組 采訪組成員:李志剛 郭子騰 楊麗敏 統稿:徐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