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遺之光點亮更多鄉村
作為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省份,河南正以一種鮮活的方式激活非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其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異彩,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立新功。
自2021年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合作,連續3年實施“非遺點亮”計劃,引入優質團隊和全國高校走進河南省內的鄉村、古鎮和景區,挖掘和運用當地非遺資源,邀請設計師、建筑師、運營團隊等與當地政府、村民、非遺傳承人一起,建設非遺空間、打造非遺文創,探索出一條“政府搭臺、高校賦能、企業助力、鄉村重塑、傳承人參與”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連年升級 持續創新
2021年6月,“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首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啟動儀式在焦作市舉行。大賽選定欒川重渡溝、浚縣古城、溫縣陳家溝等10個鄉村(景區),吸引全國173所高校5000余名師生組成的677個團隊參賽,“鄉村出題、高校答題、真題真做”的大賽模式講創新、能落地、有意義,讓新時代大學生在河南施展才華、鍛煉人生,讓非遺融入生活、與旅游融合發展。此次活動將大學生無限創意與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推鄉村振興充分融合,為保護黃河非遺、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提供了新的平臺,為賦能鄉村振興、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打開了新的通道。
2022年2月,“非遺點亮”計劃升級,啟動“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村營造行動,選取洛陽、新鄉、焦作、鶴壁等地9個村落(景區)為營地,邀請全國新銳設計師和高校學生,將富有非遺底蘊的50個空間設計和40個文創產品,通過“駐地鄉建”和“青春鄉創”兩大創造營形式,根植中原大地。青年設計師、非遺傳承人與文創企業聯合組成的創新團隊,安“營”扎寨、步步為“營”,對多處“營地”融入當地非遺元素,進行開發,在平面設計、產品研發、建筑改造和景觀規劃等領域實現融合創新,全方位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2023年春,“非遺點亮”計劃再次升級,創新推出“非遺主理人”制度,進行非遺社群的建設,由河南全省“多點開花”轉變為聚焦信陽市浉河區。讓擁有非遺工匠精神和鄉村情懷、具有鄉村運營能力和渠道資源的達人作為非遺主理人,統籌鄉村和優質團隊進行非遺資源挖掘與利用,連片推進項目建設。目前,柳林老街、甘沖村、樓畈村、郝家沖村等一批新的非遺特色鄉村和非遺旅游目的地正在信陽毛尖茶的主產區形成。
青春智慧 雙向奔赴
在河南的“非遺點亮”計劃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優質團隊是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3年間,在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秘書處的組織下,6000多名新銳設計師和高校師生奔赴河南,青春智慧在中原大地上絢爛綻放。
青年鄉村營造行動重渡溝“營長”劉冰潔碩士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建筑學專業,是一位既有國際范兒又極具鄉村情懷的“85后”青年。她和張軼佳、徐爽等組成的團隊,認真勘察每一處賽點,親身參與到空間施工改造的每一個環節。“作為創意導師和青年設計師,能夠有機會帶著朝氣蓬勃的同學體驗鄉村,挖掘鄉村的特色,融入這里的生活,并愿意為這里留下充滿創意的一磚一瓦以及一個個可持續的業態,其意義已經遠超比賽本身。這段駐村經歷讓每個人對鄉村都多了一些熱愛。”劉冰潔說。
3年的系列活動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鮑莊“營長”——浙江大學教師王東輝、陳家溝“營長”——北京交通大學教師周藝南,也分別帶領隊員們全心投入、身體力行,將村落古樸厚重的文化與年輕的潮流文化巧妙結合。在“營長”們的帶領下,隊員們從校園走進村鎮、腳踩大地,在發揮聰明才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同時,真切感受鄉村振興的蓬勃脈動,全力投入火熱的社會實踐,實現了青春與非遺的雙向奔赴。
創意無限 助力發展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于潔介紹,“非遺點亮”計劃實施3年來,先后有400人次專家、6000人次青年師生走進河南開展鄉村營造活動,共落地150個非遺空間、150多項非遺文創,在各賽點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并以點帶面,帶動了周邊地區挖掘非遺故事、建設非遺空間,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了“用創意激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大好局面。
在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員、河南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張野看來,該活動是對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出臺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的積極落實,創建了一個多方聯動、以創意設計賦能鄉村的平臺和模式,讓高校、設計單位、鄉村組織、文旅企業等聯動起來,讓高校教師、設計師、大學生、非遺傳承人等聯動起來,共同通過創意設計來推動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具有積極的示范意義。
據介紹,下一步,河南將繼續以“非遺點亮”計劃為抓手,在全省各地遴選20個至30個“非遺進鄉村、進景區、進民宿、進街區”優質項目,落地非遺主題空間,打造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業態產品。同時,持續做好非遺的挖掘、保護和全社會的展示與傳播,推動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當代生活、發揮當代功用,讓非遺這塊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本報駐河南記者 張瑩瑩 通訊員 王崗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