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補齊科技安全的短板
作者:劉箴
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和保障其他領域安全的邏輯起點和共性支撐,是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物質技術基礎。“十四五”時期及未來一段時期,是建設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叉跨界融合不斷推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世界大國科技創新競爭更加激烈等多重因素交織疊加,科技領域風險極易向其他領域滲透、傳導、放大,我們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將科技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大安全格局之中。
科技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動態性,是指以國家為主體、以國家利益為價值準則,在特定的國際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科技系統與其他社會相關子系統相互作用所決定的一種動態的國家安全態勢以及維護持續安全態勢的能力。科技安全主要涵蓋科技系統自身安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科技支撐保障相關領域安全等方面的內容。
近年來,我國科技實力逐漸增強,科技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許多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技基礎研究較為薄弱,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核心領域技術受制于人。在全球格局中,科技競爭和科技安全問題也日益明顯,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技安全對我國來說不僅是發展的問題,更是生存的問題。總體來說,我國科技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安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格局重塑的“關鍵變量”,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我們應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堅持把防范化解科技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科技創新,有效維護和塑造科技安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一,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做好新時代科技安全工作,首先依然要堅定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最高政治原則,把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貫穿科學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加強重大領域戰略研判和前瞻部署,增強科技安全工作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同時也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快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以實現國家利益為根本目標,圍繞對國家總體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創新領域進行頂層設計,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重大創新基地和創新平臺,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形成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高效的科技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
第二,堅持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齊頭并進。一方面要補齊短板。不斷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著重針對我國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四基”工作以及關系國計民生、戰略安全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產業,多領域多部門多主體共同協作,一體推進短板創新攻關、迭代應用升級和生態培育,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而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另一方面要鍛造長板。立足于我國的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和“獨門絕技”,占據產業競爭制高點,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形成對人為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科技安全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對國內外科技安全態勢進行實時跟蹤監測,以獨有的科技成果優勢,防范技術突襲和封鎖,贏得戰略主動。
第三,堅持自立自強與國際合作統籌推進。一方面要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緊跟中央部署、緊盯國家需要、緊貼企業實際,集聚力量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牢牢掌握科技的命脈,不斷提升科技發展的安全性、獨立性、自主性。科技自立自強并不意味著封閉式創新,也不是拒絕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果。我們要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結合我國重大需求,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在境外科技資源較為發達的地區設立研發中心,有效利用境外科技和智力資源,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第四,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在科技戰略謀劃和決策部署中的主導作用,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應用場景驅動,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特別是對于投入多、周期長、風險高、難度大的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市場失靈領域,要加大投入、調動資源,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攻堅克難,突破短板瓶頸。加快“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支持力度,助力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工程化產業化,使其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快速迭代、不斷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技術創新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遵守市場運行規律和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對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人才集聚、數據共享等要素配置的驅動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合一”的深度融合新格局,不斷提升原始技術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劉箴)
[ 責編:趙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