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探討世界史視域中的各國現代化歷史與經驗
【信息與動態】
作者:周曉菲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世界史研究高端論壇暨世界史視域中的各國現代化歷史與經驗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專家學者以線下、線上方式參會。與會者圍繞不同國別和區域的現代化歷程、類型及其經驗教訓,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社會問題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的歷史演變與比較分析等議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與會學者認為,現代化研究并不是一個新話題,采用世界歷史的研究視角,即從縱的方面考察現代化的歷史過程,橫的方面研究各國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以及實際效果,將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的現代化研究,為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史學智慧。決定一國現代化路徑選擇的基本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個為主觀因素,即指一個國家或民族所尊奉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這些理念和價值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凝結為一種傳統,表現在行為模式上則往往呈現出一種歷史的慣性;另一個為客觀因素,主要指行為主體所處的外部環境和時代背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應尊重并立足于本國文明傳統,同時吸納全人類的優秀成果前行。
在“現代化理論”方面,有學者從概念史的角度對“現代化”這一概念進行梳理,指出該詞是19世紀中葉受日語影響逐漸興起,20世紀初使用越來越廣泛。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表現,擁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同資本主義現代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還有學者解析了二戰后拉美國家挑戰西方現代化理論的結構主義發展理論。這種理論是在批判西方古典貿易理論,吸收凱恩斯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等理論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核心內容包括“中心—外圍”理論、貿易條件惡化理論和進口替代工業化理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理論。
在“現代化道路和歷程”方面,有學者分析了德國現代化道路的曲折歷程,指出德國現代化具有典型的外源、后起和追趕等特征。德國現代化在科學技術、教育和經濟發展方面表現突出,與此同時也存在封建殘余積重難返、民主政治屢遭挫折、社會解放半途而廢等問題。還有學者以印度國家整合歷程中的語言政策為切入點,分析了印度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強中央的聯邦制逐漸轉變為合作聯邦制。聯邦與邦關系的性質和進程也發生了變化,邦成為政治活動的核心。
在“現代化比較”方面,有學者從工業化道路、農業發展、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等視角對20世紀后半葉拉美與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較。在工業化道路上,拉美長期堅持內向型進口替代戰略,沒有克服進口替代工業化的內在局限,走上負債增長之路,而韓國等東亞國家及時轉型,成功實現工業化升級;在農業發展模式上,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形成小農制農村土地結構,拉美一直以來的大地產制影響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的發展,進而造成了社會不平等的擴大;在文化背景上,東亞的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地區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而拉美地區的基督教文化則對競爭型的現代化文化造成了一些阻礙;在政治發展方面,以巴西與韓國為例,兩國的官僚威權主義體制在處理國有資本、外國資本和民間資本的關系時存在差異,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實效。
還有學者從經濟現代化原動力的角度出發,分析歸納了當前54個非洲大陸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可以分為幾大類型,即以開采和出口國內某種重要礦產為契機,獲得一定資本原始積累后逐步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礦產資源促動型;利用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并逐步實現現代化的農業資源促動型;通過發展出口加工企業促進經濟發展并進而帶動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出口加工促動型;以及作為區域性大國,通過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現代化發展的綜合發展型等類型。
在“現代化中的國家治理”方面,學者們通過分析英國公共衛生健康體系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街道衛生與垃圾處理、美國反貧困問題、18世紀末法國的金融與公共財政體制等問題,指出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國家職能得到進一步擴張,以解決單靠社會力量所無法處理的衛生、環境、貧困等問題。然而,該變化并不等同于國家對社會作用的簡單替代,其間充滿了國家與社會力量間的互動及博弈。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