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小戲小劇打起擂臺見本事
11月6日至7日,2023年山東省群眾性小戲小劇擂臺賽在臨沂市舉辦,來自山東各地的33部作品同臺競技,展現近年來群文創作的代表性成果。
因為時間短、內容接地氣、演出形式靈活,小戲小劇在民間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近年來,山東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小戲小劇從創作、演出再到惠民的全鏈條提升。同時,擂臺賽也暴露出當前基層創作的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關注思考。
火熱的生活走上舞臺
此次擂臺賽中,講述農村現實題材故事的作品超過九成。從傳統技藝助力鄉村振興,到基層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再到敬老愛老,廣大群眾文藝創作者通過手中的筆和所見所感,繪出了新時代的“山鄉圖景”。
在廣大鄉村,因喜事擺酒席導致的攀比之風時有發生。柳琴小戲《擺大席》講了鄉村倡導移風易俗、鼓勵簡辦婚禮的故事:主人公怕簡辦婚禮孩子不高興且讓村民說閑話,執意要大操大辦;即將結婚的小兩口用“獅子大張口要彩禮”的方式巧妙勸說老人,用省下的錢進行創業,最后皆大歡喜。該劇情節雖然簡單,但是呈現了鄉村現實生活的一個典型現象:孩子與父輩之間的認知不同。
小品《全面曝光》更具現代生活的元素。故事由“半斤棗的誤會”引發,將當下深深影響基層群眾生活的直播加入進來,引發觀眾對社會上“借免費量血壓行騙”“日常交易缺斤短兩”等誠信問題的思考。
此外,聚焦傳統技藝傳承的山東梆子小戲《錦緣》、講述鄉風文明建設的四平調小戲《鄰里冤家》、展現黃河巡護員敬業精神的小品《黃河邊的故事》等,都在舞臺上綻放異彩。
擂臺賽現場觀眾程克平說:“很多作品講的都是身邊事,看著親切。特別是通過地方小劇表演出來,讓人感覺既有‘辣味兒’也有‘甜味兒’,就是現實生活的寫照。”
警惕角色塑造“臉譜化”
參加此次擂臺賽的作品是山東16地市文旅部門、文化館等單位精心創作或挑選出來的,是當地群文創作水平的具體體現。從擂臺賽整體效果而言,搭建了相互學習的平臺,但更多的是找到了小戲小劇創作普遍面臨的幾個問題。其中,角色塑造“臉譜化”尤為突出。
比如在一部紅色主題的小劇作品中,創作者試圖塑造革命戰爭年代黨員領導干部與民眾、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情景。類似場景,在那個年代比比皆是。但是創作者并沒有抓住核心,一味拔高,甚至讓角色在干農活時都要“雙手掐腰”“講出一番大道理”。
在另一部講述駐村第一書記故事的作品中,“臉譜化”問題更為明顯。故事的立意在于贊揚赴基層開展幫扶工作的黨員干部的敬業精神,但是舞臺上,角色與民眾的交流、角色本身的工作智慧、角色家庭的付出等等,完全沒有表現,都是角色在“大發感慨”、喊口號。
業內文藝評論家指出,塑造企業家就是西裝筆挺、豪氣沖天;塑造“老革命”就是一身舊軍裝、老淚縱橫;塑造農民工就是頭戴安全帽、腳踩舊布鞋……對于舞臺而言,角色塑造固然有一定程式,但是套路化的化裝、規定動作的表演、喊口號似的臺詞,對塑造人物沒有絲毫幫助,甚至起到拖后腿的作用。
還是得撲下身子采風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擂臺賽既檢閱了全省小戲小劇創作的總體情況,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劇本創作還需加強、舞美設計需更貼合劇情、演員表演應更加投入等。
與生活的關聯度,是此次擂臺賽相關專家評委比較關心的問題。有的作品看似寫的是農村事,但無論是服裝、臺詞、理念,都和當下的鄉村格格不入。相反,有些作品雖然舞美設計水平不高,但是演員的臺詞、劇目所反映的主題與現實社會高度契合,兼具泥土氣息和時代印記,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比如,茂腔小戲《山鄉歸雁》,比較真實地體現了鄉村的發展情況:有些大學生想要回家創業,但是擔心周圍人的看法;地方黨委、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扶持,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重視小戲小劇創作,是山東群文系統的優良傳統。近年來,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鼓勵各地加大小戲小劇創演力度,以低成本換來大效益。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以擂臺賽舉辦為契機,號召更多創作者關注現實生活,到火熱生活中采風,將最鮮活、最靈動、最真實的故事,藝術化呈現在舞臺之上,起到“舉旗幟、聚民心”的作用。(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