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高發 各地如何應對兒科就診高峰?
近段時期,多地醫院兒科門診人滿為患。從肺炎支原體到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今年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各地如何應對兒科就診高峰?
“新華視點”記者了解到,國家衛生健康委目前正指導各地加強統籌調度,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發揮醫聯體作用,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一般性感染的診療能力和重癥識別轉診效率。
多地兒童專科持續承壓
11月以來,北京不少醫院兒科候診排起長隊,許多患兒家長下午來到醫院,凌晨兩三點才離開。一名近日帶孩子去看病的家長告訴記者,當天下午取號是2400號,前面等候近400人。
北京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李豫川介紹,目前醫院內科日均接診患者超7000人次,遠超醫院承載能力。“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已取代肺炎支原體,成為本次感染高峰的主要病原體。”
上海的兒科醫療服務量也處于高位。來自3家兒童專科醫院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天門急診約600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五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查瓊芳表示,近期支原體感染病人數量在下降,但病毒尤其是甲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
在位于長春市的吉林大學第二醫院,記者看到,門診大廳部分已改造成兒科輸液區,不少患兒和家屬正在座椅上進行輸液治療。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兒科診療中心主任張云峰介紹,近日醫院兒科門診日接診量400至500人次,急診200至300人次,床位使用率100%。兒內科床位由原來的63張擴充到75張,同時,兒外科、新生兒科開放療區床位21張,共同接收兒內科患者。
“10月份的門診數據是45.6萬人次,同比增長9萬多人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王穎碩說。記者觀察到,由于長時間連續工作,不少醫護人員已聲音嘶啞,有人需借助“小蜜蜂”擴音器才能提高說話音量。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隨著各地陸續入冬,呼吸道疾病已進入高發季節,多種呼吸道疾病交織疊加。要堅持多病同防同治,加強監測預警,掌握病毒活動強度、病毒變異等變化。
分級診療、延長服務時間、提供互聯網診療
為應對兒科候診時間長、部分兒童專科醫院超負荷的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已指導各地對外公布本地區可以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信息,方便就近就醫。全國多地醫療機構多措并舉,緩解兒科就診壓力。
——發揮“家門口”分級診療作用。
目前,北京市150家二三級醫療機構、25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可提供兒科診療服務。
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孫麗介紹說,衛生服務中心日常設有兒科門診,近期優化就診流程,開展呼吸道門診,并安排醫務人員加強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預防診治知識的學習。
記者在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富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就診的兒童患者數量不少。該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紅艷介紹,這里可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支原體、衣原體、甲流、乙流的化驗檢查,還配備有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CT設備。“長春市兒童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醫聯體醫院,常年配備兒科專家駐點診療。夜班醫生遇到高熱不退的急診患兒,也可及時電話、視頻連線專家,接受指導。”陳紅艷說。
——優化診療流程,延長服務時間。
上海市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黃玉娟介紹,在加強培訓和規范管理的同時,醫院延長了服務時間,目前除普通門診外,醫院專家、特需門診也每天都在加班,爭取“中午連一連,晚上延一延”,并加開晚上5點到9點的夜門診。
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針對近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急診、補液等服務環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已對醫院加強指導,采取應對措施。下一步將繼續密切監測全市兒科醫療服務情況,繼續指導相關醫院加強門急診服務,優化診療流程,嚴守醫療安全和質量底線,最大程度為患者就醫提供便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黨委書記舒強介紹,目前醫院從內科病房抽取人力,增加門診坐診醫生,門診前半夜坐診醫生已增至40位。同時,通過新增床位、打通片區等方式,住院排隊等待患兒數明顯下降。
——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
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趙成松表示,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病情的咨詢診斷,也是一種便捷、高效的方式。記者了解到,包括北京兒童醫院在內,北京242家醫院可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
傍晚時分,廣西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顏云盈剛下班,就在手機里打開“南寧云醫院”小程序,認真解答問診留言。顏云盈說,平臺能起到類似“預檢分診”的作用,她會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下一步診療建議,包括暫時居家觀察、盡快來院就診等。對于癥狀較典型且情況并不復雜的患兒,顏云盈往往建議家長帶孩子到社區醫院做進一步診斷治療,“不需要都擠到大醫院來”。
專家詳解如何科學合理就診
專家表示,雖然近期呼吸道疾病高發,但總體處于可控范圍,醫療機構也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就診高峰,家長不必過于焦慮。
李豫川介紹,雖然現在患兒人數較多,但呼吸道疾病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并未發生變化,呼吸道感染重癥率不高。患兒家長可對孩子做好日常護理,確有必要去醫院就診的,可先就近做好病原學檢查,以提高診療效率。
孩子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去醫院就醫和輸液治療?對此專家建議,年齡較小特別是3個月以內的嬰兒,如出現明顯發熱,家長應及時帶患兒就醫;學齡期以上兒童,如出現超高熱或持續發熱超過三天、頻繁咳嗽影響正常生活、精神狀態不好甚至出現嗜睡、呼吸頻率增快或呼吸困難、頻繁嘔吐、皮疹、頭痛或抽搐等,也應及時就醫。
趙成松介紹,并非所有呼吸道感染的兒童都需要輸液,比如,流感一般通過藥物治療即可。此外,病毒感染一般都有3到5天的病程,治療過程中家長不必帶孩子短時間內反復就診,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多位專家指出,大醫院人員密集、等候時間長,交叉感染風險較高,建議癥狀較輕的患兒首選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醫院兒科等就診;在兒童專科醫院就診明確診療方案后,也可通過醫聯體轉診到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后續治療或居家治療。
趙成松說,長期慢性疾病的患兒,在以往正規治療基礎上,可通過互聯網診療方式,減少在呼吸道感染高發季節來醫院就診,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年齡較大的兒童,如癥狀較輕,且在就近醫院已完成必要的血常規等檢查,也可通過互聯網診療方式線上問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兒科主任盧燕鳴建議,家長要盡可能帶孩子提前接種流感疫苗等疫苗。此外,平時要注重預防,做好通風和采取有效個人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做好手衛生等。學校和家長要提高健康意識,可從保持充足睡眠、營養均衡、適當鍛煉等良好生活習慣入手,保證兒童正常課間運動和休息時間,增強兒童抵御病原體的能力。(記者董瑞豐、黃筱、袁全、俠克、趙丹丹、黃凱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