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
作者:黃登良、羅賢宇
建設“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十年來,我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3年10月,我國已與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已先后寫入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成果文件,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設水平穩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不斷加強。但也應看到,“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存在,沿線國家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面臨多重制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合作水平有待深化,迫切需要完善相關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加快培育數字領域合作新業態,發揮綠色發展引擎作用,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堅持互利共贏、互學互鑒,攜手推進“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
主體共商,加強“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頂層設計。加強同沿線國家的對話磋商和政策溝通,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是構建“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的重要保障。一是與沿線國家一同明確“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和保障措施,確定合作領域和重點方向,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有步驟、分階段推進“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落實。二是攜手沿線國家制定一套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具有良好約束力的法律制度體系,完善生態環保和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相關政策,以高質量法治建設推動“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高水平發展。三是樹立多邊協同共建理念,不斷優化多方利益協調機制,匯聚發展共識,凝聚共建合力,攜手打造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的“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
生態共治,推動“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協同治理。面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威脅,沿線國家必須沖破生態合作的政治阻礙,以命運休戚與共的自覺參與到區域生態治理行動之中。一是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等機構和“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平臺,持續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合作機制建設,共筑生態環保合作新格局。二是持續加強與沿線國家在溫室氣體排放、核與輻射安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協同治理,推動在森林、草原、海洋、濕地、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形成系統性保護共識,強化生態環保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攜手沿線國家構建環境公約履約合作長效機制。三是大力推進環保社會組織與沿線國家組織和機構合作,發揮其在區域生態保護和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加強環保智庫功能建設,提高環保智庫在“一帶一路”國家環境評估、環保決策、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重要貢獻。
數字共建,賦能“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智慧化建設。“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智慧化建設是深度開展區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方面,加強并推動沿線國家在智慧城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領域的務實合作,加快建設設施互聯和數據互通的數字樞紐,應用數字技術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減污、降排、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全球性生態問題,促進沿線國家產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激發數據要素在“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建設中的效應倍增作用。另一方面,持續加強與沿線國家開展數字人才培養政策溝通,發揮高校、協會、培訓機構在數字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依托“孔子學院”“魯班工坊”等平臺有針對性地為沿線國家提供數字人才技能培訓,強化“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建設的數字人才支撐水平。
綠色共享,加快“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為此,要將綠色作為“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建設的強大動能要素。一是創新綠色發展合作模式。一方面,發揮有效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培育綠色市場競爭環境,形成充滿活力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深化政府間的友好合作,協商確定優先發展的綠色低碳產業項目,加大技術扶持力度。二是拓展綠色發展合作空間。一方面,提高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的綠色低碳化程度,鼓勵我國綠色能源企業“走出去”,統籌推進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等領域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加強綠色供應鏈國際合作與示范,提升綠色生產、綠色物流、綠色銷售等全生命周期綠色貿易水平,持續加強生態經濟、生態旅游、衛生健康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三是提高綠色金融支撐能力。加強綠色金融創新和能力建設,鼓勵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參與建設綠色發展銀行等公共金融服務平臺,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類型,提高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行業有機融合。
價值共生,促進“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夯實共建“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民心民意根基,突破“傳播困境”和“認同障礙”,是推動“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建設的關鍵環節。一是構建多元化傳播體系。在具體實踐中,著重挖掘民間外交在“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中的潛在效用,系統展開分層次、立體式傳播,形成政府、媒體、學界、群眾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二是打造普適化傳播內容。選取在沿線國家認可度較高的普適性內容進行傳播,把剛性刻板的話語敘事轉變為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柔性敘事,以立體、生動、鮮活的方式宣傳“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核心。三是搭建創新化傳播平臺。開發沿線人民易于接受的數字影音傳播平臺,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理念傳播,打破國別、信仰的藩籬,觸及沿線人民的心靈,凝聚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國際共識。(黃登良、羅賢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