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術 大愛擔當——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亮相中外記者見面會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毅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日前,中宣部向社會宣傳發布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分享他們從事援外醫療工作的經歷和感受。
人生最難忘的經歷
2014年年初,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數萬人感染病毒,死亡率超過60%。世衛組織宣布當地進入一級傳染病警戒。
危急時刻,第24批援幾內亞中國醫療隊隊長暨國家埃博拉防控專家組組長、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領命率隊員踏上了援非征程。
“這個過程既有害怕又有擔心,但更有榮譽感和成就感,因為我們代表著國家,在艱難的時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19名隊員再加上防控專家組22人,沒有一個退縮的。”王振常語氣堅定。
據王振常介紹,到達幾內亞后,醫療隊既要開展調研、分析工作,也要完成埃博拉防控的具體援助點工作,還要對在幾內亞的華人華僑、中資機構進行細致的培訓。醫療隊還根據國家衛生部門部署,為幾內亞培訓公共衛生醫師。王振常說:“當時給我們的培訓任務是1000名,但是通過各方面努力,我們冒著很多風險,短短兩個多月培訓了1600多名公共衛生醫師。”
因為工作出色,幾內亞政府高度肯定整個醫療隊和中國埃博拉防控組的工作,并授予中國醫療隊“幾內亞共和國勛章”。
有人說,在60個寒來暑往中,有多少在非洲工作的中國醫療隊員,就有多少感人故事。在非洲,援外醫療隊雖然遠離家鄉和親人,卻也留存了人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和最難忘的經歷。
“當靦腆的非洲孩子們從陌生、害怕到熟悉,甚至依偎在我的懷中喊我‘媽媽、媽媽’的時候,我既感到欣慰,又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孩子和他們家人的認可。”見面會上,第25批援馬里醫療隊隊員、湖州市中醫院護理部主任朱惠芳動情地說。
患者變身“中醫粉”
“許多科威特患者在結束治療后成了‘中醫粉’,頻頻夸針灸療效好。在他們的口口相傳下,來我們中醫診所的病人絡繹不絕。”見面會上,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國醫療隊隊員、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劉春介紹,醫療隊通過開展針灸、拔罐、穴位貼敷等具有中醫傳統特色的治療方式,向當地患者推廣中醫療法,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
近40年來,劉春一直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1999年至2010年,她曾三次赴科威特參加援外醫療工作,累計援外時間長達6年,診治患者6000余人次。在異國他鄉,劉春認真開展中醫診療,積極普及傳播中醫藥文化。回國后,她還繼續參與醫療隊員選拔和后期專業培訓工作。
“我初到科威特時,當地人對針灸的認識還很有限,他們對小小的銀針能治療疾病表示懷疑。”劉春說,當地群眾接受中醫治療后,恐懼和疑惑就轉化成了信任。
劉春向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位患者長期失眠,入睡困難,入睡后還多夢易醒,心情煩躁,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經過針灸和穴位按壓治療,患者的失眠癥狀在一周后有了明顯改善。連續治療一個月以后,失眠癥狀基本消失。”
“有當地人專程來到我國學習中醫,想更多地了解中醫文化。”劉春說,當地民眾對針灸的治療方法很認可,尤其對中醫提倡的“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非常感興趣,太極拳、八段錦等更成了當地熱門健身方式。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心血管疾病是多米尼克的高發病,但當地的醫療水平十分有限。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德熙作為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一待就是3年。他發揮專長接診救治心血管病患者約5000人次,在當地積極推廣新技術,開展了第一例心臟臨時起搏器植入術、第一例動態心電圖監測、第一例動態血壓監測等。
在吳德熙看來,要真正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授人以魚”更需要“授人以漁”。他努力當好當地同行、醫學生的老師,并積極推動創立了多米尼克首個心血管內科,推動成立了中多心血管影像學中心和中多遠程醫學中心。
“不管是老一輩醫療隊員還是年輕人,我們的職業都是醫生,都有著治病救人的初心,援外也是在履行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展現中國的大國擔當,盡己所能為人類的健康福祉作出貢獻。”吳德熙感慨。
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亞中國醫療隊隊員、河南安陽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梅學謙是家中的第三代從醫者,他的父親梅庚年是第1批援埃塞俄比亞中國醫療隊隊長兼黨委書記。援外工作期間,梅學謙充分利用中國醫療隊團隊優勢,在胸外科、食管癌、腸胃腫瘤等方面推廣了多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受援醫院的技術空白,并幫助培養了技術團隊。
從“輸血式”援助轉向可持續“造血式”援助,從“中國醫生”到“中國醫院”,中國援外醫療正為受援國家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據統計,60年的時間里,我國援外醫療隊先后奔赴76個國家和地區救治患者,與41個國家和地區的46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共建25個臨床重點專科中心,填補數千項技術空白,培養醫療人員10萬余人次。
(光明日報北京11月16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7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