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啟迪科學夢想 傳遞人文關懷
【文化評析】
作者:董陽(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期,世界科幻大會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行,搭建起科幻領域創意交流、創作展示、創新轉化、創業合作的綜合性平臺,并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眾、企業和社會機構關注科幻、支持科幻、投身科幻,再一次引發了中國和世界科幻發展的熱潮。
眾所周知,科幻是科學性和幻想性思維碰撞的結晶,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融合的產物。長期以來,以《海底兩萬里》《星球大戰》《小靈通漫游未來》等為代表的經典科幻作品,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環境、外在空間、未來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傳遞出濃厚的人文關懷。因此,科幻不僅是關于未來世界的想象,更是一種思想先導,是具有獨特氣質的科學文化。
科幻蘊含著人民群眾對科技發展的理解和判斷。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研工作的職業化趨勢日益增強,而科幻依舊保持著大眾化、包容化、共享化的特征。并非所有人都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但是每個人都享有科學幻想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描繪科技發展的未來圖景,當這些圖景被有機拼接、系統整合起來,就將勾勒出人類發展的共識性愿景。科幻能夠激發想象力、培育創造力,尤其是承載并啟迪青少年的科學夢想,讓更多人匯聚、融入科技共同體中,實現科技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交互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促進科幻發展,更有利于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科技創新領域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科幻體現出經濟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和愿景。自古以來,人類往往是通過幻想的方式來表達自身對于超現實超自然能力的需求和渴望,諸如翱翔太空、潛游海底。同樣,科幻也反映出人類對于自然界終極性、本源性問題的持續追問,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都是科幻作品的永恒主題,不斷啟迪科技創新的方向和研究探索的路徑。由于科幻往往呈現的是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中的應用場景,因而能夠深深植根于當前發展的現實狀況,并通過“奇思妙想”“先見之明”影響人類的潛意識,引導和觸發科技創新持續迭代、不斷更新,從而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和新質生產力,實現想象力、創造力、生產力之間的順暢接續和有機轉化。
科幻代表了價值觀念在科技領域的縮影和投射。科幻產生于人的思維基礎和創作活動,好的科幻作品通常能夠體現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對生態環境的深切關懷、對社會發展的深邃洞察,正如《弗蘭肯斯坦》折射出對科技發展所衍生社會風險的焦慮,《三體》將道德內涵引入對科技的辯證思考。因此,科幻的意義就在于以超越個人、國家、民族的立場,跨越過去和當下的視野,構建集科學幻想、人類情思、社會理想于一體的價值共識,并且引導科技界乃至全社會自覺規范科技倫理,在遵循科技發展內在規律的基礎上,防范化解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潛在風險,彌合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鴻溝、數字鴻溝、智能鴻溝。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