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夷陵:“龍須溝”變回“生態河”助力長江大保護
傍晚時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村民嚴克新吃過晚飯后,和家人一起來到鎮上的柏臨河濕地公園散步。自從柏臨河生態好轉并建成濕地公園后,天氣晴好時來公園散散步,便成了他的“必選項”。
宜昌市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處,是三峽庫壩區生態屏障和長江流域生態敏感區。夷陵區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宜昌百萬市民飲用水源地,近年來全面推進“長江綠色發展先行區”發展戰略,全力守護三峽生態屏障。
柏臨河是長江一級支流,全長55.7公里,其中有40多公里的流程都在夷陵區龍泉鎮,為全鎮5萬多居民和3.8萬畝農田供水。曾經的柏臨河四處溢流,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畜牧糞水交織,成為一條“龍須溝”。
為還柏臨河漣漣碧波,夷陵區政府開始推進柏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是夷陵區“長江大保護”PPP項目重要子項,主要包括龍泉污水處理廠、龍泉集鎮污水管網工程、濕地修復工程、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等7個子項。
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峽建設公司夷陵長江大保護項目部副總經理尹杰介紹,通過河道清淤疏浚、河灘濕地修復等生態項目的建設,促進了柏臨河河道水生態恢復,逐步構建起健康、多樣、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環境。
“以前我們的生活污水,都直接傾倒在柏臨河里,整條河臭氣熏天。”嚴克新說,現在家家戶戶通了排水管道,生活污水流經濕地公園的地下排水管網,進入柏臨河濕地公園不遠處的龍泉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
龍泉鎮鄉村振興辦公室干部周石春介紹,龍泉污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1.5萬噸污水,服務周圍居民約5萬人,大大提高了龍泉片區污水處理能力,大幅削減了入河污染,龍泉鎮13.5平方千米的水體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此外,為從源頭上改善柏臨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夷陵區在龍泉鎮柏家坪村建設了38.6米高的攔水壩。該水壩庫容達37萬立方米,不僅可在枯水期對柏臨河生態補水,而且能讓上游居民應急供水和下游居民安全飲水同步得到保障。
如今的柏臨河畔,白鷺相伴渡水,老牛悠然漫步,岸邊的居民享受著詩意的田園生活。“生態環境的美化掀起了鄉村旅游熱潮,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著村民們增收致富。”周石春說。(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通訊員 夏子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