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太湖美” 打造“幸福湖”——江蘇無錫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運
大自然對無錫的偏愛藏在青綠之間。金秋時節,漫步在無錫的太湖岸邊,但見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水天交織處鳥飛魚躍,步步皆景、處處入畫。8月底,為進一步鞏固提升太湖治理成效,江蘇省無錫市出臺了《推動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根本性好轉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為唱響新時代的“太湖美”明確了時間表,亮出了施工圖。
太湖是長江流域重要湖泊水體,也是長三角都市圈重要生態空間。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環太湖區域如何平衡發展與生態的矛盾,探索綠色發展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作為環太湖圈的核心城市之一,無錫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在污染防治上保持定力、在保護修復上精準發力、在綠色低碳上持續用力,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在太湖畔舒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守護一泓清波,繪就生態蝶變新畫卷
江河交匯、湖灣密布。無錫坐擁太湖595平方公里,河道5635條,承載了人們對“江南水鄉”的想象,也承擔起生態保護的責任。
江蘇省15條主要流入太湖的河道,有13條在無錫市。這里湖灣多變、水淺流緩,湖體負荷大。2007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對太湖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至此,一場持續16年的太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拉開帷幕。
大江大湖的治理和修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2007年以來,無錫市堅持從水里和岸上兩端抓源頭、從治理和保護兩手抓減污、從長效和應急兩面抓治理、從約束和激勵兩頭抓推進,扎實開展太湖治理和河道綜合整治工作。
“16年來,我們累計投入1125億元用于太湖治理,其中87%由地方投入。”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介紹,全市凝聚共識,合計實施結構調整、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生態修復、藍藻打撈、安全供水等6大類7108項重點工程治理太湖,無錫舉全市之力像保護眼睛一樣守護太湖清波。
保護太湖,問題在水中,根子在岸上。近年來,無錫一鼓作氣壓減鋼鐵產能520萬噸、水泥產能30萬噸,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1.25萬家,關閉化工生產企業887家。為了更好地修復與保護沿太湖生態,無錫在沿太湖500米范圍內,全面開展退耕、退漁、退居,建設生態防護林和生態綠地,以生態之力徐徐恢復太湖勃勃生機。
如果說控源截污、藍藻打撈等舉措在外部控制了入湖污染負荷,那么生態濕地修復則是在內部為太湖“療傷”。梳理十多年的治湖經驗,無錫人得出了“三分治,七分養”的“秘方”。
“快來看,河里長了一片樹林,一眼能看到水底咯!”秋日美景倒映在梅梁湖清澈如鏡的湖面,繁茂的水草隨波擺動。很難想象,眼前水體透明度達80厘米、水生植物覆蓋率達67%的湖灣,曾是一片清淤堆場,過去時常惡臭連連。
2018年以來,無錫在梅梁湖水下開展水草人工種植。5年來,累計培育了84.5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這是無錫科學治湖的一個縮影,當地通過圍隔消浪系統、魚類生態調控技術、沉水植物群落配置技術等手段,治養結合、內源減負,重塑太湖生態系統,收獲滿湖碧波。
因生態而立,依生態而美,得益于十六年持續發力,“太湖明珠”正重綻光芒。今年1月至9月,太湖湖心區水質達到Ⅲ類水平,無錫水域總氮濃度同比下降5.74%,13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均達Ⅲ類及以上,生態綜合指標創16年來最好水平。
加快低碳轉型,打開產業發展新格局
蘇湖熟、天下足。太湖地區歷來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經濟重鎮之一。工業崛起后,無錫人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態壓力。在空間資源和環境容量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尋找到新的發展方向?無錫、長三角乃至全國都在探尋答案。
“聚焦零碳技術、低碳企業、近零碳園區三大重點”“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今年無錫“兩會”現場,“雙碳”是代表們念叨最多的熱詞。無錫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更大力度推進綠色發展、低碳轉型、內涵提升,持續提升城市魅力吸引力。
無錫國家數字產業園的轉型發展,是無錫在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方面的生動實踐。《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中國機長》《流浪地球》《人世間》……提到這些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業內人都知道它們誕生于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座冉冉升起的電影夢工廠曾經是無錫最大的軋鋼廠。
2008年,為落實太湖治理戰略,無錫全面關停了位于太湖岸邊的雪浪初軋廠。退一步,是為了更好的邁進。無錫國家數字產業園所在的濱湖區一方面關停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制造工廠;一方面瞄準綠色高效的科技拍攝和數字制作,引入800余家國內外知名的數字文化企業,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電影工業體系。
近年來,搶抓“雙碳”機遇,環保產業在宜興乘勢興起,并成為當地新的經濟支柱。
“環境臟亂差、機器整天轟鳴不停”曾經是人們對污水廠的印象,但坐落在宜興的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是另一番景象。鳥瞰全廠,三個功能區像一片三葉草坐落在綠茵叢中。在這里,治理后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用來沖調咖啡。
“打通生態和產業‘任督二脈’后,綠色產業正悄然興起。”宜興市委書記封曉春介紹,宜興全市有2000多條入湖河道,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既是責任,也是自覺。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是全國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的國家級高新區,培育了18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環保配套企業,形成了產業鏈完善的環保產業集群。
守護“青綠”,低碳“探路”,無錫正密集落子。十余年來,無錫堅持以綠色發展帶動產業聚變、技術質變、應用裂變,培育了物聯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4%……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守護太湖碧波安瀾。
2022年,無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9萬億元,同比增長3%的同時,單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無錫的“綠色轉型”不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培育了新的產業增長點。
堅持綠色惠民,激發幸福生活新動能
一曲《太湖美》,唱不盡人們對太湖的神往。今年“十一”期間,無錫迎來了1100萬游客。從煙波浩渺的黿頭渚到依水而建的惠山古鎮,人氣旺、歡聲高、活力足,這樣的景象無不彰顯著太湖的獨特魅力。
無錫在守護太湖的過程中,尤其注重傾聽、回應人們的呼聲,以獲得感、滿足感為出發點,推動綠色發展。
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無錫市濱湖區南部,是貫通蠡湖和太湖的生態廊道。駐足湖邊,拿出幾塊面包,小鳥會俯沖而來,滿載而歸。人與鳥的默契,是無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寫照。沿著濕地騎行、漫步……正成為當地人在家門口尋覓的“詩和遠方”。
以往,為了保護濕地生態,城市一般會采用封閉式管理,在公園外圍設置圍墻。近年來,無錫市綜合考慮“市民休閑”和“城市透綠”的雙重需要,實施了濕地公園“拆墻透綠”工程,通過增設便民通道、改造慢行系統、布局游覽空間,讓綠水青山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近年來,無錫已建成40余個濕地保護區,濕地保護修復覆蓋全市。同時,一個個街頭綠地、小游園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大大小小的綠色空間不僅成為涵養太湖的“綠肺”,也讓生活處處皆風景,為居民的幸福生活增添色彩。
“科學利用是最好的保護。”無錫市市長趙建軍介紹,無錫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太湖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動力,依靠科技、產業、文旅等多種手段,把生態底色轉化為發展亮色,讓百姓在家門口就有更多獲得感。
“現在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這離不開日益變美的生態環境。”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東塘街村果怡生態農業園負責人朱愛勇笑得合不攏嘴。三年前,這里村容村貌老舊無序,一派破落景象。當地痛下決心,建設了近千畝高標準農田,并引入社會資本打造露營基地,利用村民閑置農房建設文創店鋪,向著新農村建設大步跨越。
三年來,“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的江南景致重現東塘街村。環境好了、游客來了、產業旺了,這里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5000元。一大批文旅項目加速集聚,為鄉村帶來了無限生機。
堅持生態優先,創新綠色發展。無錫用一個個生動的范例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太湖,這一長三角的生態之澤,真正變成了新時代的惠民之湖、幸福之湖。
■數說
2022年,無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9萬億元,同比增長3%的同時,單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
今年1月至9月,太湖湖心區水質達到Ⅲ類水平,無錫水域總氮濃度同比下降5.74%。
16年來,無錫合計實施結構調整、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生態修復等6大類7108項重點工程治理太湖。
數據來源:無錫市相關單位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1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