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鮮”好時節,專家提示謹防“海鮮殺手”
新華社沈陽10月11日電(記者于也童、武江民)十月蝦肥蟹美,正是吃海鮮的好時節,不少人為嘗“鮮”,喜歡食用生腌海鮮。近日,一條男子因吃生腌海鮮感染創傷弧菌被截肢的新聞引發群眾熱議,創傷弧菌是什么?食用海鮮有哪些注意事項?記者采訪了沈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副所長、副主任醫師劉博,對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了解答。
專家介紹,創傷弧菌廣泛分布在海水中,是一種可以通過傷口侵入人體的細菌,在特殊條件下對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危險相對較大。但如果僅日常接觸和食用海鮮,只要方法得當,無需過于擔憂。
劉博告訴記者,感染創傷弧菌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被帶有創傷弧菌的海鮮扎傷。“人被帶有創傷弧菌的海鮮扎傷后,創傷弧菌可從傷口入侵血液,以大約10分鐘分裂一次的速度快速繁殖,約3個至4個小時后,傷口就會出現紅、腫,接著組織潰爛壞死,若送醫不及時,48小時內即可致命。”
另一個可能感染創傷弧菌的途徑就是易感人群生吃或半生吃了帶有創傷弧菌的海鮮。劉博表示,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老人、小孩、孕婦以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盡量不要吃生的或者半生的海鮮,避免感染創傷弧菌。
專家坦言,只要按照科學方法,人們依舊可以好好享用海鮮。對此,劉博建議:
第一,盡量不要生吃海鮮,尤其是生牡蠣或其他生的貝類;
第二,烹調貝類時,加熱要徹底。“食用有殼貝類我們一般建議煮至水沸,貝殼張開后5分鐘;或蒸至貝殼張開后9分鐘,注意不要吃烹調過程中殼未張開的貝類。如果是無殼貝肉,建議煮至水沸后3分鐘,或溫度約190攝氏度炒至少10分鐘。”劉博說。
第三,烹調時避免交叉污染;
第四,貝類食品烹調后要及時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
第五,避免將開放性傷口或皮膚破損暴露在海水中,或是貝類豐收的水域;
第六,處理海鮮時,最好穿戴防護手套,避免被銳利的海鮮刺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