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以花為媒 打造美麗鄉村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近日,廈門海滄,天竺山下,一排紅的,兩排黃的,放眼望去,一片花的海洋,品種繁多、絢麗多姿。
天竺山腳下,聚集著近百家花卉苗木企業,海滄發展出“花”樣經濟。廈門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就在這里,草花產量占廈門總產量的90%以上,占福建總產量的60%以上,小菊花出口規模為全國最大。
近年來,廈門市海滄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如今這里“產業高質量、鄉村高顏值、村民高素質”的喜人景象不斷呈現。
產業高質量
日前,廈門國際花卉新品種展在海滄舉辦,上千款花卉競相爭艷。來自國內外的70多家企業、科研單位攜1000余個新優品種參展。
展會上,海滄區農業農村局與德國邁雅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意向書。邁雅集團計劃在海滄設立生產花卉設施設備的工廠及相關貿易公司,這將是邁雅集團在中國落地的首家工廠,將補齊高端花卉配套設施設備領域的短板,推進花卉產業強鏈補鏈。
海滄聚焦種苗、蔬菜等優勢產業,重點培育“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產業,不斷推動產業融合升級。
以花為媒,海滄區的花卉產業正一步步邁向現代化、科技化。計劃中的387畝天竺山花海觀光園花海項目已完成130畝、7850株觀賞花木種植;一批鮮花小鎮項目也正在“開花”。
鄉村高顏值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村西路板橋斜……”走在海滄洪塘村田間740米步道上,人們不禁想起了這樣一首詩。
這些年,洪塘村有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尋香洪塘。從“香”出發,打造村莊最具有識別性的三大要素,生態空間的“花香”、生產空間的“稻香”和“鄉愁”的“香”。
除了糅合本土鄉村文化、田園農耕風光特點打造的田間步道動線,大幅提升了村莊顏值以及村民的生活質量,洪塘村還整合市政、園林、城管等力量,統籌“山、水、路、村”治理保護提升,27戶庭院獲評省級“三星級”以上“美麗庭院示范戶”,助力村莊建成鄉村旅游示范窗口。
近年來,海滄大力推進“綠盈鄉村”創建,鞏固農村房前屋后整治成效,提升村容村貌,重點打造13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以鄉村振興動線為依托,打造跨村聯建示范點,把美麗鄉村連成一片。
從洪塘村出發,到過坂社區,再到寨后社區,最后一站是蓮花社區。這條“鄉見過云”動線,入選了福建省級鄉村振興精品線路,是海滄打造的4條鄉村振興示范動線之一,其他還有靈動東孚、魅力滄江、醉美臨港等鄉村振興示范動線。
村民高素質
赤土公益書院、赤土鄉村會客廳、赤土開心廣場、尋味赤土農家樂、七色豆農園……特色赤土每年接待2萬多名游客,旅游收入達200萬元,為赤土社集體帶來20萬元的村財收入。
近年,海滄通過引入鄉村振興團隊,進駐青礁村等7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通過開展一系列“培根、培力”營造活動,帶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在專業團隊的陪伴引領下,海滄村民素質不斷提高,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高漲。
夜幕降臨,村民在納涼的時候,你一言我一語,聊出一個個鄉村振興的金點子,就這樣鄉村治理形成共識的農村議事平臺“后坑夜話”應運而生。如今海滄各地還有“主題夜話”“瑪瑙夜話”“話仙館”等議事平臺。
專業團隊的引領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創業和參與鄉村振興。高國雄、陳小超等數十名青年返鄉開起了小酒館、手作音像店等,在當地一度成為佳話。此外,還有超過10個村莊的青年直接加入鄉建團隊開展工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2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