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荒地里刨“金”
【一線講述】
沙荒地里刨“金”
講述人:寧夏園藝技術推廣站站長、寧夏蔬菜產業首席專家 蔣學勤
沙漠戈壁歷來是農業的夢魘。西北內陸的寧夏,被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包圍,有不少沙荒地、戈壁灘,一度被視為農業禁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寧夏組織大規模生態移民,曾經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陸續迎來新主人,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逐漸形成。然而,自然條件的先天不足讓傳統農業發展屢屢受挫,移民難以安心扎根,那些年,在遷出區和遷入區“兩頭跑”的現象非常普遍。后來,寧夏引黃灌區設施農業的發展帶給我們很大啟發,沙荒地遠離工業生產,空氣、水土基本無污染,豐富的光熱資源能夠很好地滿足作物生長需求,何不在沙荒地上發展設施農業,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思路一變,說干就干!借著年年舉辦的全國知名蔬菜銷售商走進寧夏的活動,我們引進實力強的龍頭企業落戶寧夏,開發利用沙荒地,發展設施農業。來自深圳、海南等地的企業在寧夏銀川的移民村,建起了上千畝的連棟拱棚,嘗試在戈壁灘上種蜜瓜。
一開始,種蜜瓜的日子可沒想象中那么“甜”。種植企業百思不得其解:水也沒少灌,為什么連片瓜秧還是干蔫?我們組織技術人員去現場查看,找到了根因:沙地土質不保水,前腳澆完水,下一秒就“嘩嘩”滲下去了,用傳統的土壤栽培經驗進行沙地種植,植株非常容易缺水打蔫甚至干死。為此,我們園藝技術推廣站嘗試在沙荒地上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灌水模式,反復試驗,最終根據氣候變化確定了灌溉頻次、灌溉量、灌溉液濃度,每兩三天澆一次水,甚至一天澆兩三次水,制定了沙地蜜瓜增產管理技術標準,植株成活率和產量大大提升,同時還減少了化肥施用量,蜜瓜品質也上來了。
金燦燦的蜜瓜讓人嘗到了甜頭,如何帶動更多農民參與種植、增收致富?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移民大多沒有從事過瓜菜生產,到了田間不知道從哪下手,于是我們就組織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起壟、覆膜、鋪滴灌、定植、吊蔓等,再動員種植能手帶頭分片承包土地、訂單種植蜜瓜。我們集中供應種苗、化肥等,技術人員巡回指導,集中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移民種植蜜瓜人均年收入3.5萬元以上,懂技術的人冬閑時間還跑到海南的種植基地打工,日子是越來越甜蜜了。
這兩年,寧夏實施百萬畝設施農業建設和效益倍增計劃,從山區到川區,從沙荒地到黃土塬,設施農業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如今,寧夏的黃河東岸,沙地高品質厚皮甜瓜形成了產業帶,大棚種植網紋蜜瓜1.2萬多畝,還打通了生鮮電商平臺銷售渠道,遠銷北京、上海、香港等30多個城市,最遠到了東南亞的餐桌,蜜瓜畝產值達到2萬元以上,真正把“沙害”變“沙利”,實現了沙荒地里刨“金”。
(光明日報記者張文攀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1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