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給作物“量身定制”一個家——走近青年設施農業科研工作者

      發布時間:2023-09-05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設施農業科研工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李潔

        穿上實驗防護裝,戴上手套,“全副武裝”的記者鉆進了一個粉紫色的“夢幻世界”。只見數千束光從LED燈里發出,直射底端的白色“貨架”,光的粉紫色將500多平方米的“工廠車間”照射得晶瑩透亮。

        如果不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琨的介紹,如果沒有看到栽培架上茁壯成長的蔬菜,記者無法想象,這里竟然是一個農業場所!與傳統農業場所黃土地、綠莊稼的色調完全不同,北京順義這個植物工廠,科技感十足,流光溢彩,甚至說“光怪陸離”也不為過。

        這便是當今的“設施農業”留給記者的深刻印象。

        “設施農業”這一概念也許并不為人們所熟知,但它迅猛發展,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常見的溫室大棚就是設施農業的典型代表。和植物工廠中的蔬菜一樣,番茄、草莓等人們司空見慣的食物,已經逐漸脫離了露地栽培,轉而成為設施農業的主要作物。

        設施農業不僅滿足了城鄉居民多樣化的食品消費需求,還因其“在非耕地上種糧食”的特點,讓糧食安全多了一道保障。今年,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引導鼓勵用現代科技、工程技術“武裝”農業。

        “我們有兩顆心。一顆心深扎于土壤,鉆研農業技術,像幾千年來土地上的農民,辛勤耕耘;一顆心跳離土壤,鉆研工程、環境、裝備,讓科技的翅膀帶著種子和幼苗,飛往土壤之外能讓它們生存的地方。”幾個月以來,記者來到設施農業研究者中間,領略到他們“向科技要產量”的理想追求。他們中的很多青年人,立志用智慧和汗水,為農業換上堅實的裝備、為作物提供舒適的環境、為現代農業孕育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為農業生產“穿”上科技裝備

        “這種粉紫色光線是這里生產優質蔬菜的秘密之一。”李琨說。記者看到,每一棵菜的上方都有一個對應的燈珠,每一個燈珠發射的光圈剛好把下方的菜罩住,就像“依著頭做帽子”,沒有一絲光源因外溢而浪費。

        “每一個燈珠都集成了多個紅藍光芯片,下方還放置了菲涅爾透鏡……”李琨說,這“一燈一菜”的設計,凝結著科研人員不少心血。

        用什么樣的LED燈才能讓光線完全落在透鏡上?選什么樣的透鏡才能保證下方的光照區域適應蔬菜植株的生長變化?太多的問題需要在設計中考慮到位。

        “芯片”“光源”“透鏡”,這幾個關鍵詞,居然與農業有關。如果不是眼前一株株作物的提醒,記者總覺得這里是某項高精尖科技的實驗室。“這是給農業生產‘穿’上了一身科技裝備啊!”李琨也認可這種說法。

        “這是通風立管,用來引導冷氣。”順著李琨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栽培架旁有幾根從底層直通最高層的細管,管道上還不規則地分布著出氣孔。原來,這些立管是解決植物工廠內溫度不均的“利器”。

        “植物工廠內栽培架很密集,空氣流動性差。等蔬菜長大后,空氣流動性進一步降低。立管的作用就是保證室內空氣流通,管上小孔的分布,也是根據流體力學的原理精密計算過的。”原來,這項工作不僅要求研究者熟悉農業生產,也要求研究者能熟練運用物理、化學、環境、工程等領域的知識。

        “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今天逐步向“靠技吃飯”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這樣的科研工作者。

        2、“大自然很少‘呵護’的土地,有我們照料”

        2023年3月,春風還未吹進西藏阿里的戈壁荒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曹晏飛已帶著他專門為此地設計、組裝的溫室,再一次來到阿里地區噶爾縣。

        2022年5月,曹晏飛在此地調研。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土壤貧瘠,凍土廣布,大片土地不適合耕作。但曹晏飛知道,這里是設施農業研究者大展拳腳的舞臺。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痛、流鼻血、失眠等不適,曹晏飛堅持完成了溫室選址、勘測、數據采集等工作。

        10個月后,他帶著多次改良優化的設計,帶著從各地采購的建筑材料,帶著在這里“打響設施種植第一炮”的信心,來到了阿里地區噶爾縣。

        這份信心來之不易。曾經,他的同行為了把溫室帶到這里,屢敗屢戰:要么溫室被大風吹壞;要么零部件在顛簸的路上散落遺失;要么大雪封路,根本運不上去。而曹晏飛相信自己和團隊,采取了先運輸材料、到達阿里再組裝的方案。

        親眼看著溫室在當地安裝成功,他才覺得心里踏實。在這期間,時不時就有當地農戶跑來詢問他的溫室是否出租:“你們這個溫室看著就好!”聽到這樣的評價,曹晏飛感到很欣慰。獨特的防風防沙設計、高效的蓄熱保溫功能、精心計算的屋面頂部角度……得到這群“識貨”的農戶認可,他體會到汗水沒有白費。

        他沒有一口答應農戶租用溫室的請求。溫室能經得住高原冬季的寒風嗎?能保障番茄越冬生產嗎?這些問題到了明年才會有答案。

        曹晏飛不怕等待,他深知農業就是一門和時間打交道的學問。當時間成為變量,那一切就交給時間吧!他相信,一次實驗也許會失敗,但時間永遠不會辜負有心人。

        講到這里,他向記者描繪起今年6月前往新疆喀什調研時看到的情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上,成片的溫室一直延伸到天際線。

        “那是一個奇跡!”曹晏飛說,“那片很少被大自然‘呵護’的土地,得到了設施農業工作者的精心照料。”

        3、種下希望,再堅定等待

        8月30日,北京門頭溝百花山自然保護區,秋風吹拂。北京農學院副教授趙文超帶來10株百花山葡萄的幼苗。他將進行幼苗野化馴化的嘗試。

        目前,僅發現的兩棵野生百花山葡萄就生長在保護區內,兩個植株均為雌株。這10株幼苗是用這兩棵葡萄樹的枝條扦插獲得的。它們是同一批50株擴繁得到的幼苗中最健康、茁壯的“佼佼者”。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好運沒有眷顧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這一批幼苗的存活,靠的是設施農業科研人員的“有心”。

        在溫度、光照、濕度可控的溫室里,趙文超和同事們完成了百花山葡萄的擴繁計劃。為植物提供可控生長環境的溫室并非為拯救瀕危植物而設計,只不過精準調控植物生長環境是設施農業的特長。

        趙文超與團隊長期研究設施番茄的生長環境。其中“最浩大的工程”,當屬連續8年觀測記錄番茄生長發育的120多萬個環境與植株生長數據,建立了設施番茄生產的數據庫平臺,并研發了數學模型。他希望用數據精確地找到環境與植物生長發育的關系。

        “這些數據還遠遠不夠。”在和多位專家探討后,他清晰地認識到精準把握環境與植物的關系仍任重道遠。他并不灰心,反而堅信只要堅持下去,找到答案的一天就定能到來。

        就像拯救百花山葡萄的努力一樣——用僅剩的兩個雌株擴繁、野化,如果沒有野生的雄株授粉,可能永遠都不會開花結果。但只要擴繁、野化的工作不停滯,希望就還在。

        兩株、10株、100株……趙文超的愿望是把雌株種滿山野。“到那時,說不定在某個角落,還未被發現的野生雄株花粉被風吹來,一旦落到雌株上,生命的旅程就能再一次開啟!”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5日 1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a4yy私人影院|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狼群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视频官网天天视频在线 | 黄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中国老熟妇xxxxx|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淫片a| 99riav视频国产在线看|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看 | 在线视频国产99|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男人把女人桶到爽| 向日葵视频app免费下载|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步兵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91黑丝国产线观看免费|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の友人北条麻妃| 日本护士xxxx黑人巨大| 二代妖精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欧美巨大xxxx做受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男女作爱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