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科技創新的全球視野與格局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和湖南“一帶一部”首位城市,長沙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貢獻?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長沙聚焦國家所需、發展所向、自身所能,創造性地將視野與格局放在了“全球”。
面對“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樣一個全新概念,長沙在行動上處處體現了“敢為人先”的勇氣。74天時間里,各類政策落地,各產業賽道快速推進。
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有何底氣?從科技創新角度來看,敢為人先的長沙,在新中國歷史上就創造了很多個第一,除了廣為人知的超級計算機和超級雜交稻外,還有國內第一臺類人型機器人,填補世界空白的超高溫輕質難熔金屬基復合材料等。
這從長沙的優勢產業發展歷程也可看出一斑。長沙工程機械享譽全球,是全國重要制造業基地,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是全球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連續多年全國第一。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正是湖南老一輩工程機械人“敢為人先”,攻克了多項“卡脖子”技術,才將工程機械從落后行業變成如今在全球有影響力的行業。
科技創新事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長沙搶抓機遇,“對標國內先進、放眼國際一流”的胸懷格局也引發網友強烈關注。“長沙敢為人先”“長沙就是一座先鋒城市”“不破不立,要做就做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城市,中國就需要這樣的城市野心”……大家的留言點贊,讓記者對長沙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建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既要有敢為人先的氣魄,也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一張藍圖干到底。相信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不僅將讓長沙的科技創新之路越走越明,越來越有辨識度,更將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5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