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司法利劍 護長城文化
【一線講述】
執司法利劍 護長城文化
講述者:河北秦皇島山海關區人民法院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庭長 韓旭
光明日報記者靳昊采訪整理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長城,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盤旋,承載著中國歷史的厚重,更彰顯著華夏文明的璀璨。2022年6月30日,全國首家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在山海關掛牌成立。作為法庭負責人,我有幸親歷了法庭的各種工作。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8名干警,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確保法庭各項工作保持良好運行。回想起從法庭揭牌成立、探尋長城走訪調研、與專家數次對接研討、走上街頭進行法治宣傳,到審理200多個案子、成立法庭輔助法官工作站,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都令人心潮澎湃。在和各位長城文物保護專家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被專家們堅守長城文化研究和長城資源保護的精神所感動,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作為一名人民法官,長期以來我要面對大量案件,依法辦案是我工作的常態。但作為一個新興法庭的庭長,如何在工作中快速轉型,充分實現對長城歷史文化和資源的司法保護,服務保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并以法庭為宣傳陣地,促進形成全民保護長城資源、傳承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的新局面,對我來講是不小的挑戰。
2022年10月28日,我所在的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作出的一份針對涂污九門口長城違法行為的判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被告朱某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原告海港區文旅局支付修復費用24237元,并在全國性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這起案件是法庭成立后受理的首件跨區域管轄案件、首件侵害長城本體損害賠償案件。這起案件的難點在于,涂污長城行為人始終認為長城修繕費用過高。鑒于案情特殊,我決定由具備長城保護和文物保護專業背景的專家參加陪審。人民陪審員陳玉教授是燕山大學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執行主任,多年來致力于長城文化研究和長城資源保護。人民陪審員郭澤民是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文物局副研究員,是長城和文物保護專家,具有40多年保護修繕長城的工作經驗。兩位專家作為陪審員參審,為案件依法處理提供了專業理論支撐,在查明案件事實方面充分發揮了補充作用,以專業優勢幫助庭審順利進行。最終,法庭有理有據地說明了長城文物保護、長城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特殊性,厘清了長城修復費用的合理性,行為人切實認識到其行為對長城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結果。
該案對損害結果的認定,不僅是對違法行為人的懲戒,更大的意義在于對社會的警示和規范,讓違法者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讓更多人加入到長城保護和長城文化宣傳中來,提升保護長城文物、宣傳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的自覺。
長城巍巍,生生不息。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這更把長城文化保護的重要性提上了新的高度。知之深、愛之切。在下一個為守住長城歷史文化根脈而奮斗的百年中,有我的身影,有我的參與,我倍感珍惜,我將努力為古老長城重現千年風華貢獻更多司法智慧和司法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